宋孝宗淳熙八年,也就是公元1181年,四十二歲的辛棄疾被彈劾,結束了二十年的宦海生涯,辛棄疾來到江西上饒的帶湖邊閑居,一住便是二十餘載。
在帶湖閑居的歲月中,辛棄疾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詩詞,這些詞不同于以往豪放激昂的詞風,而是頗具清新質樸之感。
夏日,對很多人而言,第一反應便是炎熱,但是對辛棄疾而言,感受到的不是這些,而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明月、蟬鳴和稻花香。
大暑時節,我們不妨跟随辛棄疾的腳步,感受鄉間最美的風情,辛棄疾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寫道:
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清風明月,鵲起蟬鳴,本是最尋常的農家風景,但是經過辛棄疾的巧妙點化,卻顯得格外清新雅緻。
或許是鄉村的月光太過明亮,驚起了烏鵲,索性離開枝頭飛向它處。半夜時分,吹來一陣涼風,十分惬意,蟬兒在枝頭上不停地鳴叫。對有些人而言,聒噪的蟬鳴令人煩躁,但是對辛棄疾而言,卻是夏天最獨特的符号。
此時正是稻花飄香的季節,一陣清風吹來,稻田裡傳來陣陣香氣,如果仔細聆聽,會聽到此起彼伏的蛙聲。
辛棄疾用他那敏銳的視角,從視覺到聽覺,捕捉到夏日大自然中的細微景緻和聲音,讓我們感受到詞人從内心喜歡這樣的田園生活,正如王國維寫道的那樣:“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黃沙道是南宋時期比較重要的道路,亦是辛棄疾經常走的道路,我們不知道他為何會在夜間行走,但絲毫不影響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一個人行走在鄉間小路,尤其是夜間,内心會變得更加敏銳細膩,一陣清風、一聲鳴叫、一陣稻花香皆可入詞。詞人繼續沿着黃沙道前行,又會感受到什麼呢?
山中的夏日總是陰晴不定,剛才還是皓月當空,星星點綴,忽然又落下了雨點。此時看不到滿天繁星的景象,或許是被雲遮住了,隻有星星淡淡幾顆,雨點也不是很密,稀稀疏疏,一片恬淡幽靜之景。
途中遇雨,本應快走避雨,但是辛棄疾卻完全陶醉于這樣的美景之中,就像蘇轼一樣,路途中管他是雨是晴,隻要心中無懼,一切皆可是最美的風景。
在一個轉彎處,辛棄疾看到土地廟旁邊的森林裡,掩映着一座茅屋,更令人欣喜的是,這裡是他曾經住過的地方。
有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走熟悉的路,但每次行走,都會有不同的心情。
這首詞沒有任何政治色彩,完全是詩人發自内心的一時解脫,其文學價值,值得一讀再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