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小時候的小米都經曆過什麼

小時候的小米都經曆過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9 02:26:21

這是1972年到2022年間,一粒小米的旅程。從誕生到遇冷,在艱難的推廣中意外走紅,甚至被戴上“中國小米之王”的桂冠。它随着互聯網起飛,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飛躍,以及它們背後三代人的跌宕與堅持。

文/吳一一

編輯/ 鄭文文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中國人對食物的情感,幾乎全部蘊藏在谷物的豐收之中。

從谷物的馴化到傳播,不同的土地裡生長出的,是不同的福澤。在“小雜糧王國”山西,作為“百谷之長”,小米是鄉土的根與魂。10月中旬,山西的小米剛成熟,整個晉中、晉南的田地裡,谷子在燦爛秋陽下沉甸甸地低着頭,其中,作為我國最優秀的小米品種之一——晉谷21号,也在靜靜地等待收割。

區别于普通的黃小米,“晉谷21号”油性大,碾出的米粒金黃通透;熬成的小米粥包裹着濃稠的米油,在1992年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它更是從參展的36個谷子品種中脫穎而出,但幾乎很少有人知道,到奪冠的那一刻,這粒從呂梁山的水土裡冒出頭來的谷子,已經走了19年。

一粒谷子的“前世今生”

“晉谷21号”的傳奇故事,是從呂梁開始。

1960年,來自河南信陽的農村姑娘陳瑛從山西農業院(即今山西農業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位于呂梁的經濟作物研究所,響應組織的需要,吃稻米長大的她,開始研究完全不熟悉的谷物育種。

在汾陽縣陡峭的坡地上,陳瑛見到了随後伴她一生的谷子,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剛起步時,單位不要說種子資源,連參考資料都沒有,為了獲得更多的一手資料,他們爬山過谷,上山下鄉,到處收集谷子資源,一天走上幾十裡路,在反複的試驗探索中,一批不錯的谷子新品種被培育出來,但對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前進的腳步遠遠不能止于此。

小時候的小米都經曆過什麼(一粒網紅小米背後的50年歲月)1

陳瑛潛心研究谷子新品種。郭佳|攝

1972年,陳瑛和同事商量着,再向前一步,轉戰輻射育種這項技術,彼時,誰也不确定,這種“高科技”會給小米帶來怎樣的變化。

從北京原子能所返回來的結果不太如人意,經過輻射後的種子,有的畸變,有的不出苗。科研人職業生涯的第一課,便是學會如何應對沮喪,如何在逆境中堅持。培育谷物對于已為人母的陳瑛而言,就像在培育另一個孩子,斷然不可能有放棄的道理。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慢慢地陳瑛發現,一個編号為“752γ1”的株型、穗狀、籽粒和米的色澤,在接下來的試驗裡表現得都非常突出,适合進行重點選育,連續三年的豐産,也印證了她的判斷。

然而,易生白發病的問題,最終影響了這個谷種的量産,“752γ1”在臨門一腳的時候,失去了拿到“身份證”的資格,無法通過國家審定。陳瑛不甘心,于是剩餘的種子便發給了當時在呂梁地區參加農民培訓班的學員,但也正是這一偶然之舉,成就了一番“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故事。

1979年,陳瑛重回呂梁調研,驚喜地發現,當地很多農民早已改種“752γ1”,問及原因,有農民告訴她:“谷子确實好吃,還賣得上價”。農田裡的自發種植,啟發了陳瑛:“高産”在不斷提高的生活水平裡,已經不再是人們對糧食的唯一要求。

次年,随着農藥瑞毒黴的進口,谷子白發病得到了有效抑制,“優質”成為陳瑛接下來的探索方向。

1986年,帶着改良後的“752γ1”小米,陳瑛參加了全國的粟米委員會優質米大賽,82名專家将其評為二級優質米,1991年,這個新品種通過省級審定,并最終命名為“晉谷21号”,此時的陳瑛,已成為衆多人口中的“陳奶奶”,當年田埂上的那個青澀學生,也在退休兩年後,終于為這片土地,“熬”出了撫慰人心的小米粥。

屬于“晉谷21号”的傳奇序幕,也就由此掀起。

小時候的小米都經曆過什麼(一粒網紅小米背後的50年歲月)2

在陳瑛主持育成的14個谷子品種中,“晉谷21号”最為不易。“難是難,但我從未放棄。”陳瑛說。郭佳|攝

走出山西

1992年,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召開,參展的“晉谷21号”,毫無懸念地在36個參展的小米品種中拿下第一名。兩年後,陳瑛和她的團隊曆經19年培育出的“晉谷21号”順利通過了國家審定,帶着“中國小米之冠”的頭銜,快速地在山西全省範圍内推廣,自此,汾陽開始做小米加工,山西小米也開始聲名大噪,“晉谷21号”,在山西省内外累計推廣面積約8000萬畝,養育了數百萬貧瘠土地上的人民。

在土生土長的汾陽人賈景敦看來,“晉谷21号”是他吃過的最好的小米。這種小米外觀金黃透明,米粒整齊;适口、營養豐富、粳性光滑、米飯噴香,極大地滿足了中國人對食物的美好想象。

“晉谷21号”通過審定的第三年,22歲的賈景敦開起了米廠,效仿陳瑛所在的經作所,嘗試對小米加工,受陳瑛給加工的“晉谷21号”取名“汾州香”的啟發,他給自己工廠加工的“晉谷21号”起名為“汾都香”。

交通工具的升級,見證着賈景敦生意版圖的“擴張”。最開始穿梭于呂梁各門市部的,是他的摩托車,排氣管的轟鳴聲在哪,“晉谷21号”便送到了哪裡。再後來,摩托車裝不下,就變成了四輪車,“送着送着,我們這邊吃的人越來越多,市場就開了”,賈景敦倒騰來一輛二手柳州五菱,汾都香就在這一路的鳥槍換炮裡,從汾陽、呂梁的餐桌傳到太原、古交的廚房。

大約2005年的時候,賈景敦揣着做大做強的夢想去了南方,想在遍地是機會的深圳,創造屬于他的奇迹。

想讓懂得消費的深圳人先吃上真正的好小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是地域造成的習性差異,便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小米在我們這裡是鳥食”,猶如一桶桶冰水,迎面潑向這位滿腔熱血的“大齡深漂”。

從山西走出來的商人,身上總有股堅持,就像百年前他們的祖先一樣。一次次的碰壁并沒有讓賈景敦氣餒,從故鄉千裡迢迢帶出來的米樣,是他的底氣。連着兩個月倒貼錢給超市擺攤位,每天在超市裡熬小米粥給顧客免費試吃,終于一點點地撬動了市場,在高樓林立的大都市裡,艱難又堅定地紮下根來。

直到目前,賈景敦和他的山西雜糧不僅在北方很受歡迎,在廣東、福建這樣的南方省份也站穩了腳跟。他的汾都香農業開發公司已經擁有日産300噸的全自動化小米加工生産線、日産150噸大黃米的生産線、日産120噸的小雜糧包裝生産線,每年線下的銷售規模有2億元左右,成為山西農業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和主力軍。

小時候的小米都經曆過什麼(一粒網紅小米背後的50年歲月)3

從家庭小作坊到山西農業産業化重點企業,賈景敦一路拼搏。郭佳|攝

風口上的“金珠子”

墨守成規,思想保守。後人在歎惋輝煌一時的晉商文化時,常用這八個字總結其沒落的原因。

賈景敦身上倒是沒有這樣的特點,2012年,他已經在尚不成熟的電商市場,尋找一探藍海的機會,然而,這種銳意進取反而帶給他一連串的失敗。

“連流量是啥都不明白”,盲目轉戰多個電商平台,甚至去杭州租寫字樓“攻堅”一年,燒了六七十萬元推廣費,掙紮四年,結果還是沒有做起來。

起色是從2016年開始。賈景敦的女兒賈雅楠不顧父親反對,在拼多多“偷偷”開起一家店鋪,專賣汾陽的小米。

她帶着一個助手,一開始一天隻能賣幾單,後來飛速發展到了幾百單,而現在,他們旗艦店的銷量日均1.5萬單,加上其他店鋪,日均總銷量大約為3萬至4萬單。最多的時候,一天賣到過10萬單。電商團隊也快速擴充到了40多人,還有專門的直播間和主播團隊。

“互聯網變化很快,我們也是邊摸索邊做。比如直播,從一開始死闆、粗糙的打折叫賣,變成了現在的五谷雜糧搭配小課堂。”賈雅楠說,電商打破了傳統雜糧的壁壘,在年齡和地域上,大大拓寬了市場。

汾都香的線上店鋪,客人主要來自南方,珠三角和江浙滬都是他們的重點銷售地域。“我也沒想到現在南方人也會那麼喜歡小米。可能一是因為南方人做粥的方法比較多樣,我們的雜糧遇上了他們的胃,彼此都找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二是因為我們的小米到手價格比超市還便宜,省錢又方便。”

賈雅楠透露,2022年汾都香在線上大約賣了800萬單貨。在今年“雙11”當天,他們在線賣掉了逾10萬單“晉谷21号”;而在稍早的第四屆拼多多超級農貨節上,汾都香銷售的山西小黃米奪得“非水果農産品暢銷榜”第四名——正是這粒金黃的小米,打開了财富的大門。

在賈雅楠看來,這粒小米,是随着電商平台的成長,一起被天南海北的消費者認可的。事實上,一直到2018年,黃小米在線上的銷量還不大,但随着消費者開始認識到小米的營養價值,拼多多小米類目的大盤增長非常強勁。今年以來,拼多多宣布加大對高科技農産品及精深加工産品的資源傾斜,通過多多好農貨、第四屆超級農貨節等一系列項目,“晉谷21号”等優質農産品也越賣越好。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做電商的過程中,賈雅楠邂逅了自己的愛人雷振江。如今,他們共同打理汾都香的電商平台,而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也在兩個多月前呱呱墜地。孩子的小名叫“多米”,意思是——多多的米。

賈雅楠說,自己就是在小米堆裡長大的。“小時候就愛光着腳在小米堆裡踩呀踩,踩得小腳都油油的。”在她的家鄉,幾乎每個嬰兒從開始添加輔食起,小米就會伴随他們一輩子,“至于孕婦和産婦,更是每天必吃”。

呂梁山上一粒粟,不僅是尋常農家的生計,也是一方水土的情懷。“我父親研究小米30年了,陳老師研究60年了,或許,在别人眼裡一粒普通的谷子,在他們眼裡,就是金珠子。”

小時候的小米都經曆過什麼(一粒網紅小米背後的50年歲月)4

賈雅楠與她的丈夫。郭佳|攝

“狗尾巴草”的未來

賈景敦和陳瑛已經相識30年了。從他賣谷子的第一天,他就去拜訪了陳老師,請她幫忙解決問題。這段漫長的友誼,也變成了不間斷的合作。

2017年,汾都香公司與山西大學經濟作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山西汾都香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擁有山西大學經濟作物研究所的大量人才和技術支持,其中也包括陳瑛。

新的合作模式下,他們不僅把“晉谷21号”種子的純度由85%提高到 98%以上,還推廣去了全國更多的地方,甚至連新疆喀什都在種植,更多的農戶,也在用新的種子、新的技術、新的模式,耕耘着腳下古老的田地,用汗水去兌換更好的未來。

耄耋之年的陳瑛,也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六十多年來,她習慣了田間的生活方式,關心每一粒谷子,關心每一個農民。

今年快90歲她,仍住在農科院内的一座小院裡,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奶奶的小院養了雞,種了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是柿子樹,門口種了薄荷、紅花椒。奶奶還有一輛三輪車,每天都會騎車去試驗田觀察谷子。

在陳瑛的心底裡,還埋着一個願望,她希望課題組培育的優質高産、适應性強的雜交種谷子,能在生産上大面積應用,惠及更多的人。

“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這一天。”

谷子,歸根結底,也是狗尾巴草,它不屈不撓地長滿了山坡和田野,穿越寒冬與盛夏,滋養了這片土地上的文明,也激勵着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春耕秋收之間,這是一粒小米,一種古老的作物的故事,也是一個古老民族嶄新的篇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