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全民體檢自我檢測有什麼用

全民體檢自我檢測有什麼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7:00:21

文/朱昌俊(作者朱昌俊,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媒體評論員;本文系荔枝網及旗下荔枝新聞手機客戶端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全民體檢自我檢測有什麼用(不做檢查直接出結果)1

入職體檢、定期體檢……體檢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你懷着忐忑心情參加的體檢,隻不過是走了個過場,是不是聽起來很心寒?

近日,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愛康集團董事長兼CEO張黎剛爆出體檢行業醜聞:有些體檢公司做的都是假體檢,用護士假冒醫生看超聲,甚至有抽了血,沒做檢查就扔掉的,直接出結果。

作為業内人士,張黎剛的爆料是否有“同行相輕”之嫌,又或有無其他目的,旁人不好妄加揣測。但是,體檢行業的黑幕,早非第一次曝光。今年7月爆出的國内另一家體檢巨頭的“假醫門”事件,就一度讓輿論嘩然。

至于張黎剛爆料的“不做血液檢查直接出結果”現象,在網上檢索可以發現,早在2016年就有醫療自媒體以“業内人士爆猛料”的口徑,揭露了“體檢常見6大黑幕”。其中一項就是“抽血不化驗、直接出結果”:有些體檢機構為了節約試劑成本,或減少勞動成本,會或多或少偷工減料,憑以往經驗做檢驗寫結果。比如乙肝兩對半,明明有五項,有些機構憑經驗覺得部分指标沒必要就不做,直接寫結果……

張黎剛與自媒體揭露的亂象,到底有多普遍,現在還難說。但結合種種情況,恐怕并非空穴來風。顯然,這樣的現象即便是個例,也不能被容忍。因為雖然“真正得癌症的比例隻有千分之三”,但降臨到具體的個體身上仍是絕對的災難。體檢本來就是為了篩選出這一風險,現在卻“直接出結果”,可謂拿生命當兒戲,行業底線何存?

社會體檢需求不斷上升,在公立醫療資源依然緊張的情況下,民營體檢機構興起,本是好事。但需求井噴、行業規模迅速壯大,似乎出現了“蘿蔔快了不洗泥”的現象。這再次證明,一個缺乏合理監管體系的市場,不可能憑空生長出“良心”。

據媒體此前報道,圍繞體檢機構監管的相關規章制度,其實并不缺乏。像近10年來,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就發布了三個“規範”,今年10月,國家衛健委又發出相關通知,明确要求“加強日常監管,促進健康體檢機構健康發展”。隻是,當前面臨的問題可能在于:規範有了,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能是否厘清了?監管本身又是否存在着走過場的現象?

體檢行業之亂,置于當前民營經濟發展語境下也值得審視。都在說要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包括為他們減負、降稅。但實際上,要真正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以嚴格而健全的行業監管體系,保障市場樹立正向的競争機制,避免出現“劣币驅逐良币”的現象,同樣重要。如果行業亂象不能被及時清理,反而被縱容,這不是支持民企,而恰恰是害了民企。試想,一個充斥“假冒醫生”,“假檢測”的體檢行業,能夠走多遠?當然,盡管曝光的多是民營體檢機構,公立醫院是否有同樣的現象,也不能隻靠單純的信任。

另外,面對亂象,除了呼籲強化監管,提升對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另一個基礎性問題也不容忽視。公開資料顯示,中國衛生技術人員缺口依舊很大。從全球看,西班牙每萬人口執業醫師數最高,達50人,醫患比例1:200,德國位居第二,每萬人口執業醫師數為39人,而中國每萬人口醫師數僅15人,醫患比例高達1:667。在這樣一種行業狀況下,出現“護士假冒醫生看超聲”以及“隻抽血不檢測”等敗德現象,似乎又不乏某種必然性。一邊是社會需求猛漲,一邊卻是專業人員供應吃緊,行業道德和專業素養的發育程度,的确不容樂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