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農業文化遺産#“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把田犁”是什麼意思?育秧技術的更新有什麼現實意義?
在我們這裡,糧食主産是水稻。有這樣一句農諺,叫作“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把田犁”,意思是說,過了農曆“九九”之後,種莊稼的農民就開始犁田育秧了。而現在,“九九”将結束,随之而來的就是水稻育秧。但是,由于我們這裡春天氣溫回升較慢,“驚蟄”節的溫度較低,因此又有“牛怕驚蟄”的農諺。過去都是用牛犁田,在農曆“驚蟄”節期間,耕牛是不能下水田犁耙的。而水稻的育秧,也要氣溫穩定在12℃才開始。到3月20日農曆“春分”節之後,氣溫回升,就開始犁田育秧了。
“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把田犁”這句農諺,指的是過了農曆“九九”之後,就要犁田育秧了,是提示農民早作育秧的準備。
那麼,水稻育秧技術的更新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
過去傳統的水稻育秧,是在水田中淺水撒播,到栽秧時,再把培育好的秧苗移栽到水田中。其栽秧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将秧苗拔掉,用稻草捆成小捆,挑到栽秧田中,裹上秧盆裡盛裝的肥泥,然後栽到水田的泥土裡。另一種方法是用專用的鏟秧刀,将秧苗鏟起來,挑到栽秧田中,再分成小塊栽到水田的泥土裡。兩種方法都是農民常用的,因情況不同用法也不同。
其第一種栽秧法,稱為栽“盆盆秧”:
這種栽秧法,是在栽秧時,用幹土雜肥加茅廁裡的糞水混拌制成肥泥後,裝在秧盆裡。然後,左手握一把秧苗,右手分出幾株,将根部裹上一把秧盆裡的肥泥,栽進水田的泥土裡。
采用這種方法栽秧,是因為在栽秧時肥料供應不上。為了使秧苗栽到水田中能夠及時地吸收到肥料,以後有肥料再施追肥,就用肥泥裹在秧苗的根部。
其第二種栽秧法,稱為栽“鏟八秧”:
這種栽秧法,是在栽秧時,把肥料(底肥)撒到栽秧田中,通過犁耙,使肥料與泥土混合。然後,左手掌和手腕托起一塊帶泥的秧苗,右手掰下幾株秧苗,栽進水田的泥土裡。
采用這種方法栽秧,是在栽秧時不缺肥料。而“鏟八秧”有“鏟八秧”的要求,那就是要把秧苗帶泥土鏟八公分厚,以免傷根過重,不利于秧苗的“返青”及生長。
為了培育壯秧,促進秧苗分蘖,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又推廣“兩段育秧法”。
兩段育秧法,是先在溫室架子上通過燒火升溫培育幼苗,到幼苗兩葉一心時,再寄插到水田的育秧床上。到栽秧時,再把秧苗移栽到栽秧田中。
兩段育秧法的好處是能夠培育壯苗,促進秧苗分蘖,還能節省種子。但是,“兩段育秧法”費工費時,還費材料,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又實行“育旱秧”。
育旱秧,是在沒有水的田地上,做成育苗床,施一些過磷酸鈣和少量清糞水,用水澆透。待育秧床泥土瀝幹水幹後,就把浸泡過的稻谷種子均勻地撒播在育秧床上,最後用細幹糞或細泥土或細潮泥(江河邊的沖積土)蓋在種子上面。不能過厚,一般把種子蓋嚴即可。最後用竹片插在育苗床兩邊,形成拱架,在拱架上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溫。
育旱秧的好處是,雖然多用了一點種子,但是節約了不少的人工和材料費。而效果,也與“兩段育秧”沒有明顯的差别。直到現在,我們這裡仍然還是采用“育旱秧”培育水稻秧苗。
水稻的育秧,由傳統的在水田淺水中育秧,到“兩段育秧”,再到“育旱秧”,經曆了幾個時期。而“育旱秧”到現在已三十多年了,也已定型,是有其重要原因的。
其一、傳統水田淺水育秧:這種方法育秧的時間較早,氣溫較低,而且氣溫變化較大,人到田裡去勞動,常常凍得直打哆嗦。尤其是腿和腳,凍得更難受。因此,農民都有些怕育秧苗。
其二、“兩段育秧法”:兩段育秧法除了與傳統的水田淺水育秧相同外,還費工、費時、費材料。
其三、“育旱秧”:育旱秧的好處是,不但可以不下水,不受凍,而且還省工、省時、省材料。所以,直到現在,我們這裡的農民仍然還是采用育旱秧,且已定型。
水稻的播種季節沒有變,但是育秧技術卻更新換代了。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技術是不斷提高的,也說明了是适應了時代的發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