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人類隻會說話,不會寫字。
後來咱們祖先裡面,有那麼幾位比較文藝的,拿塊石頭在洞穴的牆壁上塗塗畫畫。這些圖畫逐漸演變成了文字。
把字母 A 上下颠倒: Ɐ ,看看像什麼。
埃及象形文字的「牛」,讀作 Aleph,是字母 A 的老祖宗。
表達具體的東西,牛、羊、水、火、日、月,用象形文字寫出來很容易。但是抽象的概念,比如「時間」,就不好表達了。
把一部分象形文字用以表音,聲音比圖像更好表達抽象概念。
牛頭 Aleph,被埃及人用來表示「啊 A」的音。這樣一來,原本表意的圖形就變成了表音的字母。
隻要掌握幾十個字母,就能拼寫所有的詞,不用去記幾千個象形文字了,絕對是懶人的福音。
但問題是,古埃及的字母是從象形文字借用過來的,筆畫太多。比如說埃及豔後 Cleopatra,寫自己的名字還得畫個獅子畫個鳥,老費勁了。
古埃及人有一幫親戚,叫腓尼基人。他們經常往返于地中海沿岸各地做生意,從埃及人那兒學會了寫字。
做生意嘛,免不了要寫個合同立個字據什麼的。但用埃及字母寫字,畫個牛頭畫半天,太耽誤事兒。
于是腓尼基商人咔咔兩筆,把牛頭抽象化,寫起來快多了 ——
除了牛頭之外,他們還簡化出了一整套字母,這就是人類最早的字母表。
其中第一個字母叫 Aleph,第二個字母叫 Bet 。歐洲人把字母表叫做 Alphabet,阿拉伯人把字母表叫做 أَلِفْبَاء ʾalifbāʾ,都是從這兒來的。
公元前 8 世紀,希臘人從腓尼基人那兒學會了字母表,把簡化版的牛頭 Aleph 旋轉 90°,成了希臘字母的 A 。
再後來,拉丁字母、西裡爾字母,乃至現代的漢語拼音,都沿用了這個牛頭 A 。
不論是希臘字母的 ΑΒΓΔΕ 還是拉丁字母的 ABCDE,最早都隻有大寫。
大寫字母一橫一豎一闆一眼,刻在石頭上倒是方便。用紙筆手寫,怎麼都寫不快,實在費勁。
人們寫着寫着,寫出草書來了,把 A 寫成 a 或者 ɑ,把 E 寫成 e,M 寫成 m,字形圓潤,一氣呵成,還能連筆。
這種草書,就叫小寫。
公元 8 世紀查理曼大帝時期,小寫字母基本定形,形成規範,通行歐洲。
草書的演化,并沒有止步于小寫字母。今天很常用的符号 & 與 @,都來自于字母的草書。
拉丁文的「和、與」是 ET,草書連連,寫成 & 符号。
拉丁文的「在」是 AD,連筆草書 ɑd,就成了 @ 。
這個符号最早出現于 14 世紀的文獻。
今天通行的拉丁字母有 26 個,而古代拉丁文隻用 23 個字母,沒有 J、U、W 。
在很多仿古建築上,常用 V 代替 U 。
比如把 PUBLIC BUILDING 寫成 PVBLIC BVILDING ——
SUBWAY 寫成 SVBWAY ——
因為古代拉丁文沒有小寫字母,也沒有 J、U、W,所以要全部大寫,而且把 U 替換成 V,這樣才有仿古的感覺。
原本字母 I 和 V,既當元音又當輔音。
後來 V 加個圓底變成 U, I 加了個鈎鈎變成 J。
輔音寫 V、J,元音寫 U、I,有了分工。
到了 14 世紀,兩個寫在一起的 V 被當作一個單獨的字母 W,在英語裡叫做「雙 V」(Double U)。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