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秀才識字認半邊",這句話多用來諷刺識字粗枝大葉、主觀臆測、不夠精準的人。而這種被人認錯的字,多是古代造字法中的形聲字。形聲字在中國的字體中很常見,比如,江、河、湖,都是典型的形聲字。
古人造字之時所用的造字法,東漢許慎總結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方法。其中,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出現相對早于其他字體,所以,在其他造字法産生之時,都有他們的影子。形聲字就是以象形字和指事字為代表的獨體字,作為組成另外字體的某部分重新組成新的字體,既有聲符表音又有意符表義。形聲字的存在,對文字學來說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是古代國人的造字智慧。
"秀才識字認半邊"的産生原因
形聲字由聲符和意符兩部分組成
首先,形聲字由聲符和意符兩部分組成。在古代,早期的字體多是依據事物的形體而畫成的,比如,大家熟悉的牛、馬、羊、日、月等等,其意思幾乎是千年不變的。可是,後來随着社會的發展,社會生産力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很多的新興事物。原有的字體已經不能夠表示所有的事物了,于是新的造字法出現,形聲字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的。
形聲字是由兩個字或者兩個文組成的複合字體,其中一個文或者字表示事物的類别,另外一個文或者字表示事物的讀音。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是說在經某個事物定名而造字時,先确定它在萬事萬物中的屬類,屬類确定後就用表示這屬類的文(或字)來作新造字的主義部分。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聲符表音,意符表義",比如,"江""河",其中"氵"是兩個字的"意符",表示與水有關,"工"和"可"則是兩個字的"聲符",表示讀音。可見,形聲字是由聲符和意符兩部分組成,而形聲字又是漢字總數中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字體,所以早期"秀才識字認半邊"現象,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可以猜對意思的。
由于時代、地域的變遷,原來表音的"聲符"的讀音有了變化
其次,由于時代、地域的變遷,原來表音的半邊字的讀音有了變化,才導緻"秀才識字認半邊"出現謬誤。這和人們的語音變遷有關,中國地域廣博,雖然有漢字作為統一的字體,但是每個地區又都有獨特的讀音,加上朝代變遷,官話的更叠,都對語音的改變有影響。比如永嘉之變後,東晉遷都建康,洛陽雅音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
語音的變化,使得字體的讀音與造字之初的讀音已經不同,于是根據"聲符"推測讀音才不再準确。例如從"者"得聲的形聲字,如今除了"鍺、儲"與"者"同音以外,大多與"者"不同音:"堵、賭"今讀音du,"躇、褚"今讀chu,"豬、煮"今讀zhu。在字音已經随着曆史的潮流而發生改變的時候,與造字之初的"聲符"讀音已經不同,所以才會有"秀才識字認半邊"的笑話。"識字認半邊"如此靠不住,那麼"聲符"的半邊字是否就沒有價值了呢?
"秀才識字認半邊"現象背後的價值
1表音的"聲符"和表意的"意符"、"兼表音義"的字符,是文字學的一大寶庫
其實,表音的"聲符"和表意的"意符"、"兼表音義"的字符,都是語言文字學的一大寶庫。上文已經過,形聲字多是由兩個不同的"文"或者"字"構成的,這樣的字體大多原本就是獨立的字體,所以即便因為王朝更換和曆史的原因,字體的讀音發生了變換。但是,作為聲符的讀音卻一直在,參考古代的直音法、反切法注音的字典,就可以推導出古代的字體讀音。比如,《說文解字》中:森:木多貌。從林,從木,讀若曾參之參。不僅能夠看出字的意思,還能夠得出讀音。可見,這些對于現代學者研究古代漢語是多大助力。
2,形聲字彌補了象形、指事和會意不能直接标聲的缺陷
同時,形聲字彌補了象形、指事和會意不能直接标聲的缺陷。上文已經講過,中國古代的造字法許慎總結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方法。後來,經過文字學家分析,将轉注和假借稱為用字法,所以造字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隻不過,象形是根據事物的形體而成,指事是根據事物的某個特點而标注出來,會意則是将象形和指事合用的造字法,他們雖然好,但是卻有一定的限制,而且造字的方法也比較複雜,也不能表示字的讀音。
而形聲字突破了象形、指事、會意造字的局限,還彌補了象形、指事和會意不能直接标聲的缺陷。文字是原本就是形音義三個元素為一體的書寫符号,不能标注讀音的文字,不利于流通,也不能長久的存活下去,所以,文字從表意到标音是一種極大的進步。而中文的字體,原本就不是單純的字母符号,而是表意為主的語言,即便沒有演化為中西方的純标音文字。但是,形聲字的出現直接解決了中文的标音問題,讓中文能夠作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直流傳到了今天。比如,産,從生,彥省聲;夜,從夕亦省聲,等等。
總結
"秀識字認半邊"的現象,雖然是後來人對于識字不準确的人的諷刺。但是,這種現象背後的産生原因卻有中國獨特的曆史背景在,象形文字的産生,拉開了造字的序幕,相繼産生了很多的造字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而"秀才識字認半邊"現象的就是形聲字引發的現象,形聲字既有标音的聲符,又有表意的意符,不僅為後代學者研究古代漢語的讀音提供了材料,還解決了中國文字的标音難題,推動了中國文字的進步,讓中國獨特的方塊漢字流傳千古。可見,"秀才識字認半邊"的背後,蘊含着古代中國人的造字智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