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湛江日報-湛江新聞網
網絡圖片
市民林先生第一次聽說川崎病,就發生在了兒子身上。這是一種罕見的病,類似感冒,容易被誤診,一旦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對孩子的心髒和身體機能會造成傷害。過去的幾天,他和家人守護着高燒不退的孩子,簡直度日如年。
兒子遭遇罕見川崎病
林先生的兒子今年五歲,幾天前莫名發起了39℃高燒,淋巴結腫大,身上起紅疹。
林先生帶孩子到社區醫院就診,醫生開了些治感冒的藥,可是吃了三四天藥高燒也不退。這可急壞了林先生,發燒的第四天,他把孩子帶到了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看專家門診。
做了抽血檢查,醫生說:“又一例川崎病患者。”說“又”,是因為該院剛剛收治了另一位兒童患者。
由于診斷及時,對症下藥,林先生的孩子在使用丙球蛋白及大量阿司匹林後的第二天就開始退燒,淋巴結開始消腫,住院第三天,血液各項指标逐漸恢複正常,第四天辦理出院。
“川崎病”到底是一種什麼病?根據百度的解釋: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病變為主要病理特點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小兒疾病,因最早由日本川崎醫生報道病理,因此叫做川崎病。該病常見于嬰幼兒及5歲以下兒童,尤其是6~18個月嬰兒,男孩比女孩患病幾率高,主要表現為發熱、黏膜充血、唇紅、頸部淋巴結腫大等。川崎病發病初期的症狀和感冒相似,即使驗血顯示也像細菌感染,所以很容易被誤診,一旦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容易引起休克、膽囊積液、關節炎、動脈擴張、動脈瘤、冠心病等并發症。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對于治療川崎病尤為重要,尤其是5歲以下的兒童、嬰兒,在出現持續發熱5天以上且使用抗生素無效時應及時就醫,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不要盲目使用藥物或者是更換藥物以及停藥等。”醫生說。
一位家長的護理日記
就在林先生為孩子的病寝食難安時,看到了另一位患者家長發的護理日記。這位患者發高燒前一周,因為支原體肺炎住院一星期。
“我從來沒想過孩子會得罕見的川崎病,回想起來,每一天都度日如年。”這位家長在日記裡寫道,并紀錄了孩子從發燒到治愈的整個過程,總共七天。
第一天。“發燒38℃,物理降溫。中午突然高溫暈厥,送去醫院測量39℃,驗血顯示細菌感染。因為昏厥不敢怠慢,當天住院,輸頭孢二代,持續高燒38.5℃以上。”
第二天。“頭孢二代,持續高燒,退燒藥吃了4個小時又燒起來。”
第三天。“孩子身上起疹子,醫生說是過敏。停頭孢二代換三代仍高燒不退。”
第四天。“高燒不退,皮疹加重。”
第五天。“半夜,發現孩子腳心起紅疹。這時,我突然想到川崎病,趕緊叫來值班醫生,因為還沒有太明顯的典型特征,醫生沒确診。繼續打抗生素。”
第六天。“孩子眼膜充血,身上起很多紅疹,精神狀态差。這時,我心裡已經确定是川崎病了。晚上,我果斷将孩子轉到大醫院兒科急診留觀。”
第六天。“确診為川崎病。下午開始輸入丙球蛋白,根據孩子的體重連續打了一個晚上。”
第七天。“終于退燒,孩子的精神狀态好多了,接着就是一系列的檢查。出院。接下來,還要長期複查并精心照料,還要吃一段時間的阿司匹林和護肝藥。”
由于發現及時,孩子沒有引起并發症,但已經夠讓這位家長心力交瘁。“川崎病在第五天開始輸丙球蛋白效果最好,5-10天是治療最佳時間。寫這篇文章是提醒大家,如果寶寶三天以上還高燒不退,一定要引起重視。”該家長提醒道。
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川崎病是罕見的兒童疾病,但是近兩年的臨床病例卻在增加,而且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與感染、多個基因異常、多通道免疫調控系統失衡産生自身免疫性炎症有關。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楊豔玲醫師就“川崎病是什麼病”在線解答時表示:川崎病,又稱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病因不明,多與感染、遺傳因素有關。患兒主要有全身表現和心血管系統損害,全身表現有持續性發熱、雙側眼球結膜充血、口唇紅、楊梅樣舌、軀幹部多形性皮疹、手足硬性水腫、一過性淋巴結腫大等。心血管損害是急性期的主要表現,可發生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等,心髒聽診常發現患兒心音亢進、心動過速、奔馬律和心髒雜音等。
川崎病急性期的治療藥物有丙種球蛋白、阿司匹林、糖皮質激素等。恢複期應根據患兒自身情況,采取合适的治療方案,包括抗血小闆治療、抗凝治療、溶栓治療、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等。川崎病呈自限性經過,絕大多數患兒預後良好,适當治療可逐漸康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