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文言文實詞複習

高考文言文實詞複習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6 00:14:12

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個字(一般都是實詞),或者沒有見過,或者是見過而不能确知其含義。高考古詩文閱讀題的第一個題目,就是考察實詞含義的。因此,我們有必要掌握一些推斷實詞含義的方法。

(一)回歸課文法

(1)《三國志·魏書·華佗傳》: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句中“許”初看有點難解,如果聯系學過的《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就可以知道,“許”作“地方”解。

(2)2012全國大綱卷:敵攻石尖山,浩冒陣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奮力大呼,得賊乃已。(《宋史·郭浩傳》)D項,已:停止。我們可以聯系我們學過的《勸學》:學不可以已,即可以推斷D項是正确的。

高考文言文實詞複習(高考文言文閱讀實詞含義推斷七法)1

(3)2011年重慶卷:公白大府,繳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思歸者量遠近給資遣還,凡數百人。(《江公臯傳》)A項,籍:登記。如果我們聯想《鴻門宴》: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将軍。就可推斷A項是正确的。

(4)2012年江西卷:吾意汝豈反者也,良由官吏污暴所緻。句中“良”難解,如果學過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知道文中“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就明白“良”意為“的确”“實在”。

(二)成語推斷法

(1)2011年江蘇卷:浮屠有海印國師者,交通權貴人,肆為奸利,人莫敢正視。公捕置諸法,一縣大聳。(《陳公弼傳》)A項,聳:震驚。如果我們聯想到成語“聳人聽聞”就可以知道A項是正确的。

(2)2011江蘇卷:侍者如言而至,無爽者。(《萬貞文先生傳》)C項,爽:差錯。句中很難解,如果我們知道成語“毫發不爽”“屢試不爽”,就知道C項是正确的。

(3)2012年福建卷:修篁幹霄,森列門内。(《遊龍鳴山記》)B項:幹:沖。如果知道成語“幹雲蔽日”,知道B項正确。如果讀過杜甫的《兵車行》: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也可以得到正确答案。

(4)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論貴粟疏》)句中“捐”字難解,如果能知道成語“細大不捐”“為國捐軀”,可推想“捐”字譯為“遺棄(的人)”“抛棄(的人)”。

(5)2012年江西卷翻譯題:學田所以供祭禮,育人才也,安可鬻?句中“鬻”難解,其實隻要知道“賣兒鬻女”這個成語,即可推斷其含義為“賣”。

(三)結構分析法

古人講究文句結構整齊,音韻和諧,常使用對偶句、整句。處于該種句式對應位置的詞語的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反。由此可根據已知詞義推知未知詞義。蘇洵《六國論》中有“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橹”一句,句中“追亡逐北”中的北是什麼意思呢?根據句式特點,北應該和對應結構位置的“亡”意義相同相近,判斷“北”與“亡”意思相似,即逃跑的軍隊。

(1)式觀元始,眇觌玄風,冬穴夏巢之時,茹毛飲血之世,世質民淳,斯文未作。(《文選·序》)句中“觌”字不解,我們發現這段文字是骈文結構,因此可以利用骈文句式對稱,而相同位置上的字義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大膽推斷“觌”與“觀”兩者意義相同,都是“觀察”,而這種理解完全是正确的。

(2)是非暗于在己,威福專于下吏,貪冒貨賄,不知紀極,蠢政害民,實由于此。(《隋書》)句中“冒”不知何意,但與“貪”相連,推斷其為同義詞連用,亦即“貪婪”意,這種理解是正确的。

高考文言文實詞複習(高考文言文閱讀實詞含義推斷七法)2

(3)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複憂勞,安能盡善?(《求谏》)

句中“聽斷”難解,如果能聯系同義詞連用,則可推斷“聽”也是“斷”的意思,即“決斷”“決斷”“處理”。

(4)2012年湖南卷翻譯題:得若人而交之,非損我者也,實益我者也。“損”和“益”處在句式相同的上下兩句的相對位置,故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故有“損”推測“益”應為“增益”可譯為“(對我)有好處”。

(5)“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風》)句中“解”難以解釋。因這是兩句對偶的五絕,可以推斷“解”“能”意義相近或相同(相反),綜合句義,“解”等同于“能”。

(四)文意推斷法

文言實詞的釋義,一定要把“詞”放在“這個詞”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離開了詞語的環境,往往會出錯。我們看到一個詞語,一般首先跳出腦海的是它的“字典意義”或“常用意義”。而這個意義并不一定适用于這個句子中的這個詞的含義。所以,把握詞語的語境,是解答文言實詞的關鍵所在,是解釋文言實詞的重中之重。要善于結合上下文的語境進行推斷。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例如,《促織》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的句子,這裡的“售”,顯然不是“賣出”的意思,應為“考取”。這裡童生是參加科舉考試為考取秀才的人。“久不售”指沒有考取秀才。

(1)2012年海南卷:蕭燧(1117—1193),字照鄰,臨江軍人。燧生而穎異,幼能屬文。紹興十八年,擢進士高第。授平江府觀察推官。時秦桧當國,其親黨密告燧,秋試必主文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舉,欲以屬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懷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則員溢,就院易一員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B項,懷,銜恨。“懷”的這個義項不太熟悉,然而根據上下文,蕭燧有意推掉漕試主考官的職務,使秦桧讓自己兒子考中的願望暫時落空,且出言不遜,觸怒了秦桧,才把它調到秀州。所以,B項是正确的。

(2)燕師長驅平齊,而田單走安平,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已而燕軍攻安平,城壞,齊人走,争塗,以轊折車敗,為燕所虜。唯田單宗人以鐵籠故得脫,東保即墨。(《史記·田單列傳》)句中“轊”是什麼意思,較難理解。但結合上文,田單讓其族人在車輪軸端安上鐵帽,在燕軍攻入城池後車輪受到保護未散架得以脫逃。别人的“轊”折斷了,車輪被毀成了俘虜。這裡“轊”肯定是車輪末端的那個零件。“轊(音wèi )”意為古代套在車軸頭的銅制圓筒,來保護車轄。

高考文言文實詞複習(高考文言文閱讀實詞含義推斷七法)3

(3)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乎?”(《馮谖客孟嘗君》)句中“責”不解,既不是是“責備”,更不是“責任”,既然文意不通,就可以考慮通假,此字通“債”,就好理解了。注意:此字為古今字才對,為了便于理解,不引進新的概念。故仍命名其為通假。

(4)2012年北京卷:舉所封囊寄其裡人家,往書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還之。二子以米饋,卻弗受,反赆以貨,遣歸。(取材于宋濂《文憲集·李疑傳》)實詞推斷題C項,赆:贈送。聯系上下文,範景淳的兩個兒子為感激李疑饋贈給他米,但李疑拒絕了,反而又送财物給二人。可推斷“赆”當送給、贈送講,可判斷C項正确。

(5)2012年湖北卷翻譯題:武帝每見濟,辄以湛調之:“卿家癡叔死未?”前文有“王湛字處沖,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雖兄弟宗族,亦以為癡,唯父昶異焉。”的句子,故“調”應是調笑,調侃。

(6)今賢否雜糅,風俗澆浮,兵未強,财未裕,宜卧薪嘗膽以圖内治。(2012年海南高考語文試卷文言文部分翻譯題)既然是“雜糅”必然是好壞(人)參雜在一起,故“賢否”就應譯為“有德才的人和無德才的人”。

(7)(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号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屈原列傳》)句中“入”和“出”根據句義應譯作“對内”“對外”。絕非進入及出去之意。

(五)字形推斷法

(1)昔者共工與颛顼争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淮南子》)句中“維”不解。如果根據其絞絲旁(纟)推斷,知道從纟旁的字,多于繩子相關,可推斷“維”也即繩子意。

(2)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郭隗說燕昭王求士》)句中“涓人”不解,“涓”字有三點水(氵)很可能與水有關,而此人又在宮中,故可推斷為灑掃宮廷的内侍。

(3)2011年福建卷:乃相與怃然而去。(《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記》)實詞推斷題C項, 怃:失意。“怃”字是豎心旁,與心理活動有關,結合上下文,可推斷C項正确。

(4)2012年安徽卷翻譯題:民鹹呼舞,以為數十年來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紀其事。“漘”考生不解。如果學過《詩經·伐檀》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即可知道是水邊的意思。如過沒有學過這首詩,可以分解這個字,左邊是“氵”(即三點水),是形旁,表示與水有關。而右邊是個“脣”(現在簡化作唇),是聲旁。我們知道器物的邊緣可以被稱作唇,綜合以上因素可推斷該字義為水邊,岸邊。當然,使用這種方法要掌握一定的文字學知識,特别是對常見部首的含義要掌握。在平時的課堂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向學生貫穿這些知識。

(六)語法分析法

句子的主幹是主謂賓,加上定狀補。而名詞常充當主語和謂語,而動詞充當賓語。定語常修飾主語,而狀語常修飾謂語動詞。名詞一般不能修飾名詞,而副詞一般隻能修飾動詞和形容詞,不及物動詞不接賓語等,這些語法規則都有助于我們推斷實詞含義。

(1)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公冶長》)句中“妻”放在代詞“之”的前面,如果理解成“妻子”,句子缺失了謂語,就無法接賓語了,所以“妻”應為動詞,是名詞作動詞活用,即“嫁給”。

高考文言文實詞複習(高考文言文閱讀實詞含義推斷七法)4

(2)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句中“來”“安”皆為非及物動詞,不接賓語,如果接了賓語,常常是使動用法,因此應分别譯作“使……來”,“使……安”。

(七)破通假法

如果遇到有詞義代入原文後意思講不通,可以考慮是否句中有通假字,如果有一個字和題目中自己懷疑的所謂通假字讀音相同或相近(雙聲或疊韻),而且它的意義可以順暢的将句子的意思講通,那就可以大膽判斷這個字就是其本字。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一方面字要積累課本上常見的通假字,另一方面對于平時練習中出現的通假字也要留心記憶。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不瞎猜亂想。

(1)2007年高考語文遼甯卷第9題: B.發火器,再四皆不然 然:這樣。這樣放在句中講不通,而如果能聯想起同音字“燃”,則意思就通暢了。該選項錯誤。

(2)2009年高考語文湖北卷第10題: A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脹懑,無所不至 利:通“痢”。将“痢”代入原文意思順暢,可以認為是通假字,此項正确。

(3)2011年高考語文遼甯卷第8題:B.即馳書告台省趣發饷 趣:通“趨”,前往。“趣”可通假為“趨”,趨向,奔赴。還可通假為“促”,①催促,督促。②急忙,趕緊。這裡應通假為“促”,作催促解。故此項錯誤。

(4)2012年高考語文遼甯卷第7題(2)後因酒過為有司所糾,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責。翻譯時“亮”字按其字義在原句中無法理解,考慮到“諒”和“亮”同音,且意思代入原文順暢,應翻譯為諒解。


(本文節選自我的原創書《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