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不同收入的談論内容?新年裡,即使和親戚朋友不見面,微信視頻裡、電話裡,總是要拜個年,親親熱熱喊上一聲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上海話不同收入的談論内容?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新年裡,即使和親戚朋友不見面,微信視頻裡、電話裡,總是要拜個年,親親熱熱喊上一聲的!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上海人親戚之間的稱呼。讓你可以從容應對!(講述人:王蔚)
走親眷、去做客,要親親熱熱地叫别人一聲,互相的稱謂也是很有講究的。這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現在的80後以下的年輕人,基本上是獨生子女,沒什麼嫡親的兄弟姐妹,有的隻是一些堂親表親。前幾年,連電視台的有些節目主持人也弄不清令尊令堂與家父家母,真的是贻笑大方。
到朋友家拜年,看到人家的爸爸媽媽,現代社會再叫“令尊令堂”也怪怪的,又不是拍電視劇,大大方方叫一聲叔叔阿姨就可以了,也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或者誰誰誰的爹爹,誰誰誰的姆媽。當然,毛腳女婿毛腳新婦,在沒有敬改口茶前,一般是不叫對方父母為爸爸媽媽的。
過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給長輩拜年問好。上海人稱呼祖輩,可以按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統一的普通話叫法,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上海人還會把爺爺奶奶叫作“阿爺阿娘”。唯一不同的是,北方人把外公稱為姥爺,把外婆稱為姥姥。上海人是從來不叫姥爺、姥姥的。
上海人最形象的講法,阿拉外婆是穿旗袍的,是喝咖啡的。從前,上海小囡隻在電影《小兵張嘎》裡聽到過“姥姥”這個詞。張嘎子一聲長長的帶哭腔的喊聲“姥姥”,讓許多觀衆落下了眼淚。因為,姥姥被葛優的爹爹演的日本鬼子殺害了。
怪就怪在,聽有些川沙人、崇明人講,他們是不叫外公外婆的,直接叫阿爺阿娘。比如,我們單位的小陸,是啟東人。啟東、南通與崇明方言相通,民風相近。他們不分奶奶和外婆,統稱“婆啊”。不分爺爺和外公,統稱“公公”。我也問了崇明人,真的是這樣講的。
春節裡,跟着自己的老公老婆去婆家或娘家拜年。丈夫遇到妻子的兄弟,怎麼稱呼,他們之間的關系是郎舅關系,上海人稱大舅子、小舅子,但是,上海人一般又不會直接叫對方舅子,往往是跟着老婆喊哥哥或弟弟的。假如,楊振甯遇到翁帆的哥哥,雖然歲數可能比楊振甯要小許多,但也是要叫哥哥的。跟着配偶叫人,這也是中國傳統。
講到郎舅關系,親眷之間還有一種關系稱謂,叫妯娌,是指兄弟的妻子之間的關系。上海閑話“妯娌”怎麼讀?問了許多老上海,他們都說,這是個北方外來詞,上海話裡是沒有的,硬要按普通話來讀也可以,音同“局裡”,但總歸覺得太書面語了。
我的同事天寶是南彙人,我叫他回去問問他的媽媽,“妯娌”的南彙話怎麼讀,他媽媽說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意譯的,叫“愛索羅弟新婦”,還有一種叫“白母笃”。辦公室裡另外一個老搞笑的女生,聽見後覺得特别像日語,便馬上去查了日語字典,很有趣,日語的“妯娌”居然讀作“有慢笃有慢”,跟南彙話“白母笃”的讀音蠻接近的。這是巧合還是本身就有曆史淵源,還沒人考證過。
那麼,“妯娌”的上海閑話究竟怎樣讀?比較統一的叫法是“伯姆道裡”。想想也對哦,小孩子見到自己爹爹的哥哥,不是叫伯伯的嗎?伯伯的妻子與我的媽媽,不就是“伯姆道裡”嗎?
還有一些是上海方言特有的稱謂。比如,孃孃,就是爸爸的姐妹,北方人叫姑姑。還有,媽媽的姐姐,上海人叫“大姨媽”,千萬不能用普通話來讀哦。
從前,全中國都流行叫“師傅”,現在不大聽到了。那可能是計劃經濟、産業工人占絕大多數的時代的一種特定叫法。現在,碰到陌生人,一般男的叫先生,女的叫女士,顯得文明禮貌。叫師傅,總覺得少了點文化氣息。當然,上海有一個著名的全國勞動模範,看到我就是老親熱的叫我“王師傅”的。
再啰嗦一句,看到女士,特别是年紀吃不太準足的女士,千萬不要冒冒失失叫人家“阿姨”,叫一聲姐姐,大家都開心。雖然現在有些80後已經開始奔五了,但侬叫人家一聲阿姨,人家肯定是要對你白眼睛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