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蜀山筆俠獨家原創,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在《三國演義》裡,我們總會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歎,這是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恩怨。
除此以外,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也有一段恩怨。在《演義》中,諸葛亮是完勝司馬懿的,更有“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經典案例。
諸葛亮神一樣的存在就此在我們心中形成一種定勢,誰要是說他的不是定要遭到大家的口誅筆伐。
這一點我非常清楚,但作為一個骨灰級的三國迷,有些東西我不吐又不快,不是我想嘩衆取寵,我隻想将我心中了解的三國真實地呈現給大家,絕對不會影響我對諸葛亮的喜愛,相反,通過多視角,我能更清晰地看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在現實中,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誰更勝一籌?這是我接下來要闡述的。
看了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數次“過招”,不光是軍事,還有身世,不禁讓人想起他和周瑜的那句話:“既生諸葛,何生司馬?”
是啊?諸葛亮為什麼要碰上司馬懿呢?不然,三國的結局或許還真難看透。
一起來看看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幾次“鬥法”:
1、出山
出山并不是兩人的正面交鋒,但從出山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差距。
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到的不錯,但和司馬懿比起來,他的這個三顧茅廬就不怎麼值錢了。
面對中原霸主曹操的邀請,司馬懿裝病不出,而劉備隻不過是荊州的一個小小座上客。
最後在曹操的軟硬兼施下,司馬懿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加入了曹操陣營,由此可見河内司馬家的調性有多高。
當然,身世不能說明問題,且看兩人的正面交鋒。
2、軍事競賽
兩人有多次正面交鋒,從結局看:諸葛亮沒有占到多大便宜,司馬懿也沒有吃多大虧。
第一次北伐,司馬懿超乎諸葛亮的想象,拔掉了上庸孟達這顆釘子,導緻蜀漢的戰略優勢一下子蕩然全無(街亭之戰是張郃的功勞)。
第四次北伐,司馬懿扼守險要、固守不出,讓諸葛亮無隙可乘、空手而回(張郃中伏是咎由自取)。
第五次北伐,司馬懿故技重施,将諸葛亮限制在五丈原,武侯含恨而終。
從交鋒上看,諸葛亮占據主動,且取得了一些小勝;但從大戰略看,諸葛亮沒有取得多大的進展,反而越打越沒底。
3、心理戰
從心理上看,兩人都是頂尖高手,都知道對方在想什麼。
諸葛亮不敢用險,就在于他知道司馬懿也會想到這一點,這樣就失去了用險的價值,孟達就是個教訓。有了這次教訓,魏延提的“子午谷奇謀”等就更難被諸葛亮實施了。
高手過招,有時候就得靠“奇”,身在曹魏的司馬懿無疑占盡了先天優勢,諸葛亮要戰勝他必須出奇招,然而,司馬懿和諸葛亮是一個等量級,所以,我們隻能遺憾:既生諸葛,何生司馬呢?
隻不過,諸葛亮最後還是展現了名帥風采,在他死後,其設計的退軍方案硬是沒讓司馬懿找到一絲可乘之機,由此留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談。
那麼,問題來了:兩人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要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不妨把兩人的位置互換一下。
這樣,是不是就豁然開朗?
如果您喜歡作者的風格,請順手給個贊!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賨人客》,号“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曆史作者,專注于不同角度看曆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