鷗洋、楊纓母女合影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主辦的《意·幻——鷗洋·楊纓 雙個展》日前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著名主持人楊瀾主持開幕式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期間,鷗洋、楊纓作品研讨會召開,十餘位評論家們進行了專業的學術研讨。以下為名家評論摘編:
學術研讨會現場
尚輝
策展人、學術主持,中國美協理論藝委會主任、《美術》雜志社社長兼主編尚輝:鷗洋是我們美術界久聞大名的油畫家,她在1985年就倡導“東方意象”,也是中國意象油畫最早的提出者和踐行者。早在60年代我們對她的《金色的秋天》,70年代《新課堂》,乃至80年代鷗洋畫的一系列文藝名家肖像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在80年代後因為受到趙無極等人影響,她的作品開始追求東方趣味,把油畫向中國畫靠攏。展覽主題詞“意”是指意象,是描述鷗洋作品藝術特征的。鷗洋經曆了人生的風雨,也一直在照顧楊之光,雖然楊之光不在了,但是我們在她的作品裡面可以看到《執手天涯》這張作品,兩位老人在天涯執手相伴。我們在她作品裡面還讀到《往事并不如煙》,還有很多畫螞蟻的作品,仿佛鷗洋的意象油畫都在說她的故事,她的畫面很簡單,但通過符号讓我們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寓言和人生的哲理。她的油畫不是歐洲寫實油畫,不是印象主義的油畫,也不是表現主義的油畫,她表達的觀念有極強的東方色彩。而看到楊纓的作品,我首先想到的是泰戈爾的詩《飛鳥集》,泰戈爾總是用童話般的詩句、純真的眼睛看待這個世界,總是充滿美好,楊纓的作品始終有泰戈爾的那樣一種童真、純真。楊纓的夢幻是浪漫的,充滿對愛情、對世間所有愛的一種追求,所以她的夢境特别的迷人。楊纓的作品用光色表現陽光下的色彩,從藝術語言的角度,楊纓對當代中國畫的探索是深刻的,所以,今天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有何家英先生、田黎明先生這兩位中國工筆畫和彩墨畫大畫家來到現場,他們特别想為她的作品講些話,楊纓的作品喚起了兩位大畫家對她的認同感。
今天舉辦這樣的展覽,除了對我們熟悉的鷗洋老師再度認識和評價之外,更多聚焦對楊纓作品評析和評價,今天的展覽和研讨會是非常成功的,讓我們看到了在中國美術館,國家最高殿堂展示出來的楊纓的作品給我們的一種驚豔,這正是這次展覽和研讨會的目的。
何家英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何家英:在鷗洋和楊纓的作品當中,我們能看到她們本身的一個藝術世界。這個藝術世界充滿着美好,她們内心和善良所體現出來的幻想的世界,或者說是我們期待的世界,這麼純淨、幸福、燦爛。這恰恰是藝術的一個極大功能。楊纓的内心充滿了詩意的藝術世界,因此也在她的畫中表現出内心的美好,她用她的畫筆,特别用她的色彩表現這種詩意,色彩如此絢麗、美好,讓我們在寒冷的天氣裡面看到她的溫暖。這個世界如果說我們都能夠有這樣的一種善良、仁愛的心面對世界,這個世界會變得非常的美好。藝術會感染每一個人的心靈,滌蕩污泥濁水,讓藝術進入千家萬戶,讓人民更加地善良。
田黎明
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國畫藝委會主任田黎明:鷗洋從90年代探索油畫的意象性到今天創造的意象油畫作品和水墨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一以貫之充滿着溫柔、敦厚、清新、平淡的魅力,呈現了中國文化的自然精神和時代人文境界的風骨,這是時代審美觀照與心靈領悟的合一。她緻力于意象的體驗,以人生的體驗在作品中淡淡呈現出繼承與創新的油畫的寫意精神。這是通過平常生活的領悟和文化向内觀的積累才有的開拓和創造,産生了她的油畫語言。最重要的是,鷗洋的作品通過人生與文化的厚積與沉澱傳達了對現實的理解與感受。楊纓在中國畫的探索中,始終持有着人與自然的融合,畫出對都市的感悟,畫自己内心的向往,求新求變中找到了自己的方位,以自然清澈的審美呈現了楊纓夢幻般的清新語境,這既是她的理想世界,也是她對現實生活創造的轉換。
楊纓在創作中探索工筆與水墨的技法,探索對筆墨材質的感知,同時把握着文化的體驗與生存狀态的方位,把握着色彩的質感與造型和筆墨的精神指向。這是楊纓的作品創造出自己的語言,形成了清澈、清雅的鮮明的時代畫風。在楊纓的畫當中,她是通過具像的方式表達了抽象的理念,我覺得這就是當代性,是她的一種當代性。色彩、造型、構圖、畫面的氛圍等等,這種探索在她的創作當中,能夠形成她的一種符号,是非常難的。
王仲
中國美協《美術》雜志前主編,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榮譽教授王仲:楊纓的畫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少女的玫瑰色的夢。“夢”的特征是很強的,而且這種“夢”是帶有童話意味的夢。鷗洋是油畫界很重要的一位畫家,她經曆了好幾個時期,随着中國油畫的發展,她每個階段都不落後,很有才華。這些年來,她在緻力于意象畫,我也時不時看到她的新作,這次展覽能比較全的看到她的一批作品。
羅世平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羅世平:鷗洋作品是由西方回歸到東方的審美狀态,在做的過程當中,盡可能回到了中國的審美系統當中重新審視自然,重新審視自己的内心世界對自然的一種體悟關系、相互關系。所以,總體技法上她仍然用的是油畫的技法,但是在技法表現過程當中是東方的,呈現的美學、審美的特點是東方的。鷗洋的意象是空靈、朦胧、有霧裡看花的特點,她也作出了有價值的探索,讓人們看到了她由寫實轉到對自然體悟,在體悟和形象之間、畫面之間的表達是不是能夠成一個整體,這個關系在她的畫面上呈現的是能夠把握的住的、完整的。楊纓由中國的傳統筆墨特點當中選取她适合、喜愛的撞色表現,楊纓的作品是夢幻式的,是一個幻想的内觀,雖然整體的圖式是受到西方哲學體系的影響,但是,她這樣的折射采用的是東方的審美表達出來的,所以在這裡面也反映了她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把東西方藝術相互交融。
徐虹
中國美術館研究員、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美術部主任徐虹:鷗洋堪稱當代中國女藝術家的範例。由于她畫中流動的親切感情,注入了人性的溫情。楊纓的藝術是獨具特色的,這個特色就在于純粹,一種對情緒精微的表達,有些作品甚至微妙到一絲心動如風起、漣漪般的輕盈,傳遞到觀衆的心中,打動觀衆的是那種輕柔而純粹的感覺。這種情緒與生命聯動,因感受外界而發,因有觸動而起,但經過心靈過濾,隻留取清風和明月般的清澈光暈,如朝露與晚霞,晨霧與鮮花般的溫暖柔和。她認為最能表達純粹情感的色彩、用筆、形象才是值得關注和表現的。這種“惜墨如金”作畫方式,使畫面簡約單純,但卻充滿多層次多聯想的契機,因為每一筆觸,每一條線的痕迹,每一片暈染的空間,無不滲透着畫家傾心探究和嘗試,看似不露痕迹的雲淡風輕裡,留下一步步辛勤耕耘的身影。
餘丁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中央美術學院中法藝術與設計管理學院院長餘丁:鷗洋的作品融彙中西,以水墨入油畫,以油畫畫水墨的創作方法、語言的探索是這種創作方法的核心價值。鷗洋受到趙無極等更老一輩藝術家的影響,所以表現風格與東方的審美相結合,中國的水墨和工筆畫的意象入畫,形成了具象和抽象結合的,我稱之為意趣。所以看鷗洋的作品不是看畫面表現性的張力,也不是抽象的塗抹和筆觸,而是基于中國傳統的天然之趣、東方之趣的意境,在她的繪畫中要解決的是東西對話的問題,有的人可能說是矛盾,我稱之為對話。這個對話是包括了筆觸與筆墨的對話,色彩和留白的對話,還有具象和意象的對話。楊纓的條件比她的父母更好,因為她接受了她父母藝術血脈的各一半,她的作品當中充滿了夢幻、自我、不谙世事、隻問審美,是一種美輪美奂的夢境,而不是意境,她跟鷗洋的意趣不一樣,她是夢幻。
張鵬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研究》主編張鵬:看鷗洋的作品和楊纓的作品,一直想到兩個詞,一個是生生不息,一個是美輪美奂。鷗洋的油畫創作《蹉跎》《小蟲看世界》《怒放》等有很厚重的歲月的積累。我可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釋然、一種寬容。我們之所以覺得她很好,是因為她有人情、歲月的積累。有一種自覺的文化的雍容,包括對中國元素、中國文化、中國人格的美好地傳達,用帶有寫意的意象的方式貼切地傳達出來。我們通過她的作品傳達給我們的視覺看到她背後的人格品質和人格力量。楊纓的畫面有中西文化的相互生發,更重要的是個體自立自足的一種突破,繪畫裡面潛藏了中國文化的線索。我印象比較深的包括她的海邊系列、《摩納哥的夏天》等,很有裝飾味道,也有筆情墨趣的效果,能夠看出色彩感覺非常好,她自己構造的一個樂園,很率性、不做作,她很有溫度、耐心、時尚感,是在文化涵湧之中的自然洋溢和天真。
裔萼
中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裔萼:1999年,是我在中國美術館工作的第二年,鷗洋的個展在我館展出,她那獨具個性的意象油畫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00年夏天,我和劉曦林主任一行三人南下廣東、澳門,為次年9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百年中國畫展”向相關機構和藝術家借作品。在廣州曾經登門拜訪楊之光和鷗洋,兩位老師盛情款待了我們。席間,鷗洋講了楊之光許多趣聞轶事,我特别喜歡她的直率和風趣。後來,我做20世紀中國人物畫史的研究,楊之光和鷗洋都是我重要的研究對象,鷗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墨畫《雛鷹展翅》《新課堂》以及與楊之光合作的《激揚文字》等,都是二十世紀中國人物畫史上的傑作。鷗洋的意象油畫作品屬于抒情表現型的中西融合之作,獨具風貌。鷗洋即便是幾乎抽象的作品中也會表達對現實的關切,比如《小民尋夢》系列作品。楊纓留學美國,眼界寬,沒包袱,在寬松的環境中為自己而畫,以自由浪漫之心翺翔在純真的藝術夢鄉。她以國際化的視野來反觀中國的傳統繪畫。對于她而言,從傳統到當代的轉換是比較順暢的,她在絹上用嶺南畫派的撞色撞粉的傳統手法表達自我的情感與觀念,媒材與技法是傳統的,感受與圖式是當代的,畫面輕松、浪漫、夢幻、唯美。
邵曉峰
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展部負責人邵曉峰:楊纓的作品因留學的經曆受到西方的影響,而且她生逢其時,在這個時代中眼界大開,散發都市女性的夢想。鷗洋的探索也是非凡的,她要跳出早期的寫實油畫的圈子,更進一步是要跳出趙無極對她的影響是非常難。跳出限制難度非常大,鷗洋也邁出了非常可貴的步伐,她把中國畫的很多對于象征性的東西納入了抽象的油畫當中。對于楊纓來說,作為一個年輕的女性,視角更加的犀利、溫馨、陽光,從陽光來講,楊之光、鷗洋在作品當中比較早的表現了陽光,在女兒楊纓身上,她很多的作品都是充滿陽光的。所以說這個“光”到鮮花絢爛,都是光的藝術。
張敢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教授張敢:鷗洋用油畫的語言追求對中國畫逸韻的一種表達,她一直在探索一種新的語言、新的的變化。到現在她還在追求,追求畫面的形式感和構成的元素,她的很多作品裡面有非常深的情感表達,她畫的《一起變老》《浪漫》《蹉跎歲月》《咫尺天涯》非常讓人感動。楊纓的作品整體表達的氣息是她自己内在的感受。在這裡面可以看得到畫面有意識的一種簡化,通過色塊來進行表現,楊纓用中國畫的媒介借用了一些西方繪畫的語言,這對中國畫的探索而言是特别有意義。所以我覺得楊纓的作品是對中國繪畫很好的補充和探索。中國畫在色彩方面,過去我們對水墨、文人畫的強調,卻忽略了色彩,色彩的探索恰恰是中國畫非常廣闊的天地,帶有非常現代性的語言,是非常好的一種嘗試。
高領
批評家、策展人高嶺:鷗洋的作品尤其在最近20年,是花卉為主,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花卉,而是通過多材料性的手段應用試圖融彙東西。而在楊纓的畫面裡色彩取勝。這在絹本的功底裡,非常難,她的突破探索出了新的路徑,她的作品裡面,帶有偶發性的,控制得非常好。她的撞粉撞色能夠把它的邊界,不是靠線畫出來的,有很好的畫面的效果,特别獨特。她繪畫的技術有自己的秘訣,能夠讓絹本國畫具有很多新的可能性。
楊維民
天津美術學院教授楊維民:鷗洋是中國著名的畫家。這次展覽可以看作是有成就的美術教育家鷗洋教授的一個教育成果展。楊纓就是很好的個例,楊纓的作品也就表明了楊之光和鷗洋他們的藝術教育觀,對楊纓不去過多約束,她怎麼畫,怎麼走她的藝術之路,沒有過多給她立規矩。我覺得正是這樣,出現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楊纓。鷗洋和楊纓的展覽,兩個人的區别,鷗洋作品是用她的寫實和現實表達她的夢想,楊纓是以她的夢想再現現實。
翁劍青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翁劍青:楊纓的畫體現了她女性的世界、青春的情懷,還有都市的夢幻和逸韻,這個逸就是她留學國外的非本土的生存的經曆和眼界。她的藝術超脫了比較瑣碎的,或者是一些純物質性的東西,變得那麼浪漫、夢幻,富有自己的心性和精神性,這是當代都市文化給她的土壤和支撐。楊纓的作品表達了她的内在世界,她用愛的形式表現自然、光色,非常陽光、個性、真實。鷗洋從原來比較寫實抒情的寫實風格轉型到現在意象繪畫,這本身就了不起,而且這種轉型,是從形式風格到美學上的轉型,都有她個人的特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