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格物緻知?三綱是目标,用什麼方法來完成?底下的八目,用八目來達到這個三綱所學的三綱八目裡面,第一個是「格物」,物是物欲我們在經典裡面讀的這一段,說明物欲的害處物欲,不但是指世間這個七情五欲,連出世間的仏 法也包括在其中;隻要你有貪、你有愛,都叫作欲格物,格是格除、是格殺阿羅漢的三個意思裡,有一個要「殺賊」,格物就是殺賊格是格鬥,物欲就是賊,賊害我們的本性,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格物緻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三綱是目标,用什麼方法來完成?底下的八目,用八目來達到這個三綱。所學的三綱八目裡面,第一個是「格物」,物是物欲。我們在經典裡面讀的這一段,說明物欲的害處。物欲,不但是指世間這個七情五欲,連出世間的仏 法也包括在其中;隻要你有貪、你有愛,都叫作欲。格物,格是格除、是格殺。阿羅漢的三個意思裡,有一個要「殺賊」,格物就是殺賊。格是格鬥,物欲就是賊,賊害我們的本性。
你要想明心見性,要想修三菩提心,第一樁大事情就要斷煩惱,就要做格物的工作。格物,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放下。孟夫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個放心,就是格物的工作。放下什麼?放下物欲,放下煩惱。我們念仏 打仏 七常常提起的「放下萬緣」就是格物,「放下身心世界」也是講的格物,心才能清淨、才能專一。
第二個是「緻知」,緻知就是學法門。前面講的讀誦是求根本智,這是主修的。那麼其餘的一切萬法要不要學呢?要學,那是助修的,要正助雙修。諸位要記住這個。每一天課誦,背誦經論這是主課;一切法門都要學,那是助課。這些法門還得要學清楚,并不全在經本上。就說我每天課誦,我每天都要浏覽浏覽,「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不是這個意思?你要這樣看法太窄小了。
學法門是什麼?緻知。給諸位說,緻知裡面所講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天到晚眼看到的、耳聽到的,全是學問,全是智慧,這叫緻知,比經本的範圍大得太多太多了。法門無量無邊!學的是這個,并不僅僅限於這些經書而已。
這種學的時候,要不要用心去學?不要用心,用「照」!格物可以達到寂定的目的,而緻知正是「從定起照」,起照的作用,這樣才能成就智慧,這正是六祖所說的「生八萬四千法門」,這是緻知。
第三個是「誠意」。給諸位說,四弘誓願裡講的,我拿這個來配這第四句,就是成仏 道。仏 是什麼?誠而已!在經典裡面講三菩提心,第一講「至誠心」。儒家講誠意,這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平等心、就是直心、就是仏 心。所以諸位想成仏 ,修什麼?修平等心,儒家講誠意的功夫。
誠意之後,再講「正心」,「格物、緻知、誠意、正心」。心怎麼樣才叫正?怎麼樣叫不正?給諸位說,能知道萬物一體、自他不二,這個心是正心;分人我、分自他、間離是非,這個心是邪心,不正,心不得其正。四弘誓願裡「衆生無邊誓願度」,這是正心,正心之用。
但是自己一定要曉得,度衆生像經典裡面所講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為什麼?衆生與我是一,不是二。一裡面沒有能度,沒有所度;二裡面,有能度,有所度。二法就不是仏 法,二法就不是覺悟之法。所以能所是一,不是二;三綱八目是一,不是三,也不是八。你要把它分作三,分作八,那就錯了,那又是迷了,不是覺了。
這個四條是内學、實智、自覺;換句話說,讀誦著重在這四條,行解相應!後面四條: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外學,權智、覺他。這個八目就像八層寶塔一樣,下面一層就是上面一層的基礎,可見得功夫是要從「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作起,然後身才談到修,「修身」。
再給諸位說,就是我們仏 法講的修行,但是行的意思要比身的意思來得廣泛。因為行的意思,行是行為,身體道德是行為,言語也可以包括在身上,口是身的一部分;但是除身與口之外,還有一個意業的行為。意業的行為,就是前面「格物、緻知、誠意、正心」,這個可以說是意業的行為,修心的行為;從修身到平天下都是修身的行為,這個合起來是修行。
身修了,家才能齊,家齊是家族整整齊齊。家齊以什麼标準來齊?給諸位說,以五倫十義來整齊。孔子講到「父父子子」,這是家齊。
父親像個父親,兒子像兒子,這是舉例子來說。自古「君君、臣臣」,領導的主官很像個領導的主官,部屬很像部屬,這是國治了!
平天下是什麼意思?平是公平,天下一切衆生都得到公平。怎樣才能得到公平?每一個人都守每一個人的本分,天下就平。所以,世出世法裡面都非常重視守本分。不守本分,天下大亂!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做,别人做的事情自己攬起來做,大家都這樣子,天下怎麼不亂?社會是一個群體的生活,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工作崗位,你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這就叫守本分。說實在話,現在人就是不守本分,這一點非常重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