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金枝玉葉根如何長大

金枝玉葉根如何長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6 19:12:40

金枝玉葉根如何長大?8.80億元目前,這項技術推廣至安徽六安、安慶、合肥以及浙江等地30多家企業,有力推動了安徽及全國黃茶産業的快速發展主産區安徽六安市2020年黃茶産量與産值分别為2012年的5.89倍和13.94倍,近三年累計新增産值8.80億元,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金枝玉葉根如何長大?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金枝玉葉根如何長大(從粗枝大葉到)1

金枝玉葉根如何長大

8.80億元

目前,這項技術推廣至安徽六安、安慶、合肥以及浙江等地30多家企業,有力推動了安徽及全國黃茶産業的快速發展。主産區安徽六安市2020年黃茶産量與産值分别為2012年的5.89倍和13.94倍,近三年累計新增産值8.80億元。

前不久,在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宛曉春教授主持的“黃茶加工關鍵技術體系創新與健康屬性挖掘”榮獲一等獎。

從2012年探索夏秋茶高效利用,到2022年獲得省級一等獎,曆經10年時間,伴随着以宛曉春為代表的一大批茶學專家的科技攻關,大别山區黃大茶實現了“華麗轉身”,從不知名的“粗枝大葉”變成了如今市場上炙手可熱的“金枝玉葉”。這當中,科研人員也走出了一條從基礎科研開始的科技成果轉化之路。

挖掘黃大茶背後的價值

2012年,長期從事茶葉研究的宛曉春發現,低檔夏秋茶産品價格低,勞動力成本高,棄采現象非常普遍,茶葉原料資源浪費嚴重,适銷對路的中檔茶葉産品開發嚴重滞後。

經多次調研,宛曉春認為,夏秋茶增産增收潛力巨大,他為大别山茶産區算了一筆賬:“如開發中檔夏秋茶新産品,平均每畝可增産20公斤,每年增加産值60億元以上。”

怎麼才能讓夏秋茶資源高效利用起來?宛曉春認為,必須要發揮高校的科技和智力優勢助推産業發展。

黃茶是中國特有的茶類,安徽省大别山區是全國黃茶的主要産區。長期以來,由于黃茶品質形成機理不清晰,健康屬性不明确,再加上加工依賴單機作業,效益低、産業規模小。黃大茶是黃茶的一個品種,采用夏秋茶制成,其葉大、梗長、湯色黃,具有典型的“鍋粑香”,但因賣相不好,沒有競争優勢。

宛曉春和團隊開始認真琢磨,覺得必須讓黃大茶的價值被更多人認同,才能赢得市場。

在宛曉春看來,要想讓黃大茶走向市場,必須運用科學方法,從基礎研究做起,挖掘出黃大茶的價值。

茶葉作為中國的“國飲”,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名茶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春季名優茶一直是傳統茶葉消費的主導品種。宛曉春認為,傳承幾千年的茶葉浸潤了優秀的中華文化,雖然由于采摘與加工工藝的不同,導緻我國六大茶類各有特色,但沒有明顯的優劣之分,各類茶在健康功效上也存在一定差異。

“黃大茶在感官上沒有優勢,那就從健康功能做起。”宛曉春帶着課題組開啟了漫長的科研攻關路。2016年,課題組取得重大突破。課題組讓小鼠連續25天攝入高脂,同時飲用黃大茶、紅茶和綠茶茶湯。通過研究比較ICR小鼠糖脂代謝以及體重、飲水量和攝食量,課題組發現僅黃大茶能夠顯著降低實驗組小鼠的空腹血糖,且小鼠對黃大茶茶湯耐受性更好。這說明黃大茶具一定的降血糖效應。

在健康受到高度關注的今天,有健康功能的茶葉能夠快速赢得市場的“青睐”。這項研究成果一經發布,很快就在市場上掀起了“黃茶熱”。

黃大茶就像一個“寶庫”,不斷湧現的研究成果讓課題組很振奮。“這才能體現出科研的價值,我們不僅要傳承燦爛的茶文化,也要告訴老百姓茶葉的健康價值。”宛曉春說。

随着研究的深入,課題組又有一項重要發現。“拉老火”工藝是黃大茶最為特殊和重要的一道工序,高溫烘焙不僅賦予黃大茶獨特的香氣和滋味,還顯著提升了其降糖的生物活性,但其中關鍵活性化合物尚不明确。

于是,課題組采用溶劑萃取、色譜分離和分析化學技術對黃大茶及其不同溶劑萃取部位進行研究,終于篩選出其中具有較高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

系列科研成果讓昔日難進“大雅之堂”的黃大茶火了起來,也讓黃大茶的市場銷售迅速走紅。

用科研成果助茶農走上“緻富路”

在宛曉春看來,好的科研成果不能僅僅停留在論文中,必須轉化為推動發展的生産力,讓産業興起來、茶農富起來才是最終目标。

這些年宛曉春帶着課題組跑遍了茶葉主産區,他對黃大茶的生産情有獨鐘。每年,他都要跑到大别山區調研幾次。宛曉春發現,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原先傳統的手工采摘加工方式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

創建黃大茶連續化加工生産線這一課題擺在了宛曉春和他的團隊面前。

對此,宛曉春很有底氣:“我們實驗室有茶樹生理生态與種質創新、茶樹次生代謝與品質化學、茶的健康功能及作用機制、茶葉質量安全與加工利用四個研究方向,能夠為茶葉研究生産提供全鍊條的科技支撐。”

經過攻關,宛曉春帶領團隊發明了殺青和濕熱悶黃一體化新設備,一改傳統的制茶工藝,茶葉殺青後直接進入悶黃滾筒,利用鮮葉殺青産生的熱量進行濕悶,解決了不能連續進行殺青與悶黃流程的難題;團隊還創新了基于圖像色差技術的悶黃程度量化評判技術;建立了空氣熱能監控系統,通過監測進出悶黃設備的溫度和濕度、計算熱能消耗、調節時間,實現悶黃程度精準可控;集成了PLC控制系統,研建了首條黃大茶連續化加工生産線,使生産效率提高了8倍。

目前,這項制茶技術已推廣至安徽六安、安慶、合肥以及浙江等地30多家企業,有力推動了安徽及全國黃茶産業的快速發展。主産區安徽六安市2020年黃茶産量與産值分别為2012年的5.89倍和13.94倍,近三年累計新增産值8.80億元,新增利潤1.28億元,農民每畝茶園增收2000—2500元/年,有力促進了大别山區茶農增收。

市場的需求就是科研方向

在此基礎上,宛曉春帶領團隊在黃大茶的産品标準、産品研發等方面繼續發力,牽頭先後制定了《黃茶加工技術規程》和《黃茶》國家标準,創建以“三悶三烘”技術為核心的《皖西黃茶加工技術規程》地方标準,填補了黃茶加工技術标準的空白。

此外,團隊采用多層級多孔徑膜脫氟技術,發明了低氟速溶茶,氟脫除率達90%以上,茶多酚、兒茶素等有效成分保留率在99%以上;集成遠紅外提香、超高溫殺菌和無菌冷灌裝技術,開發了保持原茶風味的黃大茶、玉米須黃大茶、茉莉黃芽茶和黃大茶速溶茶等多款産品,真正讓黃大茶成為富民産業。

“市場需求就是科研方向。”在宛曉春看來,圍繞重大需求潛心去做“接地氣”的科研,能讓科研的路子越走越寬,同時也倒逼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科研向更高階躍升。基于基礎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正在不斷轉化為推動産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

據統計,圍繞黃大茶的研究,課題組先後獲發明專利5件,實用新型2件;制定國家标準2項,地方标準1項;發表論文18篇,其中SCI/EI論文14篇。

記者 吳長鋒

來源: 科技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