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巴精神”這個詞彙,在科比去世後的數周被媒體、個人N次提及,幾乎達到了不用我解釋的程度。
但實際上,它也并不是一句“永不言棄”即可概括的東西,甚至有不少人疑惑這個詞彙究竟與精神有什麼關系、能不能稱作為精神。
至少對于我,對于這個世界的很多人,“曼巴精神”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精神,因為它是可以被感受的。
什麼是曼巴精神
首先還是得解釋一下這個詞彙,
狹義已經說過了:never give up,
廣義上,我個人傾向于将之理解為在任何情境适用、尤其是在弱勢局面下的一種自我堅持,好聽點呢極度自信,不好聽點呢自負、偏執,牽涉到詞彙的公共釋義及個體對于這些詞彙的自我認知。
且按世俗層面去分析,曼巴精神存在很多并不褒義的内涵,這也是深度理解曼巴精神非常重要的一個認清點,就是“精神”這種非物質産物,并不是全像我國所宣揚的各種精神,那般完美無瑕。
就好比日本人信仰的武士道精神,多的不說,隻要看過一百集《銀魂》,都能感受到很多不合理性,
諸如“武士不會許下不能實現的承諾”,動辄揮刀理由都是“要保護什麼東西”,
背後存在着很多要麼無法解釋,要麼解釋了也覺得不合理,但就是被很多日本人迷信,這樣一種狀态。
“曼巴精神”也是這個理,肯定存在科黑說這玩意兒就是打鐵狂魔的自嗨産物,但更多人看到了它于自身的影響,重度者成為信徒。
曼巴精神客觀存在的理由
我在開篇就給“曼巴精神”,以及“精神”這種東西,下了定義:任何可以被稱作精神的,都應該是可以被感受的。
“曼巴精神”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精神。
話說直白點,我國戰争時期、建設時期那麼多精神,但于我,都不如“女排精神”來得深刻。
2016年決賽完,解說那句“中國女排重回世界之巅”,直接下意識就給我腦袋整麻了,震撼、不容易、感動、女排精神YYDS!
女排姑娘以讓我可視的拼搏、過去的視覺記憶,帶給我無法抗拒的感染力。
“曼巴精神”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精神,也是因為它有感染力。
奧拉迪波絕殺前屢次打鐵,最後一投還是堅持出手,賽後采訪直言這是“曼巴精神”;
凱裡歐文冒詹姆斯及其球迷之大不敬,離開第一人試圖自立,未果遭嘲笑?不不不,那不重要,重要的是遵從自己的内心;
杜蘭特“投敵”後,輾轉布魯克林繼續抱團争冠?你怎麼說不重要,我覺得該換個環境就做出選擇,别拿我是巨星要挾;
普陀劉翔多次表達對科比偉大的敬佩和尊重;
鞍山馬龍說自己低谷時在看《科比的缪斯》(紀錄片,講述科比跟腱斷裂後的故事)。
......
不隻是專業運動員的理解,還有全世界數以億計的籃球迷,這決定了“曼巴精神”是有規模的。規模讓它具有不以個體意志為轉移、一經群體噴湧就無法阻擋的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甚至超出了美國本土人士的理解。
CNN在科比去世期間撰文,題為《為什麼科比的去世給全世界帶來如此大的轟動?》,
便是最”打臉“的美式傲慢——美國人總以為自己最喜歡的就是世界都喜歡的,喬丹、傑克遜,早一些的碧昂斯,近些年的A妹、碧梨......
“曼巴精神”就和科比的人生一樣,充滿了偏見、不理解,卻又懶得被不喜歡的人理解。
很多時候,運動員是孤獨的,人是孤獨的,“曼巴精神”給予了很多人一種不把孤獨當做煎熬的激勵。我們是主動接受的它。
MAMBA FOREVER
對科比的了解,始于籃球,忠于個人魅力。
科比的籃球是純粹的,它會讓人投入其中,忘記NBA是生意場;
科比其人有好有壞,但大體是純粹的,他有話就說,富有想法,勇于實踐,退役後拿了小金人,籌劃給小朋友寫童話故事......
我從未與他面對面,他卻随時間累積,在方方面面影響了我。
愛科比,因為熱愛那份自己做不完整,卻時刻沒放棄的自我(“對抗世界”);
愛科比,因為他之後,籃球這項運動可能再難出現一個,集實力、偏執、視覺美感複雜于一身的巨星了;
再難出現一個33歲還說自己比28歲競技狀态好的老将;
再難出現一個35歲說自己處于最好籃球境地(跟腱斷裂前,大概是指靠本能在打球)的球員了。
科比的籃球是有感染力的,能做到這一點的體育巨星不少。
科比其人是有感染力的,甚至很多時候超過了他的籃球,這是極少人做到的。
MAMBA FOREVER.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