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轼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這裡說的“羽扇綸巾”是指周瑜。但很多人都很納悶:羽扇綸巾,說的不是諸葛亮嗎?
要弄清這個問題,得先從扇子說起。
扇子
扇子在今日仍然發揮着不小的作用,除了日常扇風、給寶寶驅趕蚊蠅外,甚至還能在上面打個小廣告,當然了,文藝的男女青年們還可以用來裝飾自己。
你可能不知道,扇子起源于商朝,當時的作用并不是用來扇風,而是君王用來遮陽、遮擋風塵,起到遮擋作用,所以名為“障扇”。
到西漢時期,扇子開始用來扇風取涼。不過,那時候的扇子與後來的不一樣,并非左右對稱,而是像菜刀一樣,隻在扇柄一側有扇翼,而且是用竹篾編成。
在一些很考究的影視劇中,大家就能發現這種扇子,比如《三國演義》中,督郵來考核劉備的時候,就拿着這種扇子。
督郵
漢末魏晉時期,扇子形式發生變化,扇柄兩側都有扇翼,以鳥羽制成,故而又叫羽扇。
關于諸葛亮手拿羽扇的形象,《三國志》中并沒有,最早是晉代裴啟在《語林》中所說:“武侯乘素輿,葛巾、白羽扇。”
《世說新語補》中也說到了:諸葛武侯與司馬宣王治軍渭濱,克日交戰,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視武侯,獨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随其進止。宣王歎曰:“諸葛君可謂名士矣!”
司馬懿
看到了吧,諸葛亮手拿羽扇,頭戴白色綸巾,潇灑指揮,進退從容。以至于司馬懿見了都忍不住歎服:諸葛公真是名士啊!
諸葛亮不僅是名士,更是名将,也是儒将。儒将者,不與武将同。所以司馬懿身着“戎服”,諸葛亮則“素輿,葛巾、毛扇”,别說今日之你我,就是當時兩軍之小兵,一看也知道諸葛亮更帥。
從此,人們對諸葛亮的印象都是如此,不着戎服甲胄,而隻羽扇、綸巾。蜀地人因為愛戴兼懷念諸葛亮,也漸漸形成戴葛巾的習慣。後來唐玄宗逃到四川的時候,見到當地人戴“孝斤”還很奇怪,一問之下才知原委。
諸葛亮
正史上的周瑜,也是名将儒将,不僅擅長水戰,更懂音律,故而有“曲有誤,周郎顧”的說法。既然羽扇綸巾是漢末魏晉時,儒将的标配,故而不論是指代諸葛亮,還是周瑜,都可以。
說到底,“羽扇綸巾”隻是儒将的打扮,并非諸葛亮或者周瑜的專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