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以道治理天下老子經典思想

以道治理天下老子經典思想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6 23:37:12

以道治理天下老子經典思想?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繼續和大家一起共讀這本,全面闡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經典作品:《老子的智慧》,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以道治理天下老子經典思想?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以道治理天下老子經典思想(老子的智慧治大國)1

以道治理天下老子經典思想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繼續和大家一起共讀這本,全面闡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經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前面我們介紹了這本書的第五部分“生活的準則”的内容,接下來讓我們繼續分享第六部分内容:統治的理論,對應老子的《道德經》一書的第57-61章的内容。

第五十七章 治術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意思是,治國者以正不以奇;用兵者以奇不以正。然而以正治國,雖是合于正道,仍是有為而治,以奇用兵,僅止于暫應一時之變;若用正奇這兩者來治天下就不合适了,我何以知道會這樣呢?隻要從下面幾個無為而治的反面情形來看,就可以明白。

天下的禁忌太多,人民動辄得咎,無所适從,便不能安心工作,生活愈陷于困苦。人間的權謀愈多,為政者互相鈎心鬥角,國家就愈陷于混亂。在上位者的技巧太多,人民起而效尤,智僞叢生,邪惡的事層出不窮。法令過于嚴苛,束縛人民的自由太過,謀生困難,盜賊就愈來愈多。

因此,聖人有鑒于此,便說道:我無為,人民便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也自己走上正軌;我無事,人民便自求多福;我無欲,人民也就自然樸實。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自以為有資格對别人的理想武斷,正是大多數人間不平等與殘暴的根由。”老子反對為政者依一己的心意擅自厘定出種種标準,肆意妄為,強意推行。所以他提出統治者應當“無為”、“好靜”、“無事”、“無欲”,這種不幹涉主義更能刺激人民的自發性。

第五十八章 政悶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意思是:治國者無為無事,一國的政治看似混濁不清,其實有人民因生活安定,其德反而淳厚。治國者有為有事,一國的政治看似條理分明,其實人民因不堪束縛,其德反而澆薄。所以災禍的裡面,未必不隐藏着幸福;而幸福裡面,未必不潛伏着禍根。這種得失禍福的循環,是沒有一定的,誰能知道它的究竟呢?

就好像那本是正直的東西,突然間竟變作了虛假;那本是善良的東西,突然又化作邪惡一樣。世人看不透這個道理,每每各執己見,以己見作為是非取舍的标準。他們陷在這往複循環的圈子裡,不能自拔,已為時很久了。

唯獨得道的聖人,才能跳出這個圈子,能無為而為,以無事為事,方正而不戕人,銳利而不傷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耀。既傷不到自己,也傷不到别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講了禍福相依的道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也是同樣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福中常潛伏着禍的根基,禍中也常含藏着福的因素,禍福相依相生。這種循環倚伏的道理,常令人迷惑不解。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人處于禍患的境遇中,反倒激發他奮進的心志,使他邁向寬廣的途徑。而生活在幸福環境中的人,反倒養成怠惰的習性,最終走向頹敗。老子将我們的視野擴大,超拔于現實環境的局限,使我們不緻為眼前的困境所構陷,也不為當下的心境所執迷。

第五十九章 如啬

治人事天,莫如啬。夫唯啬,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意思是:治理國家修養身心,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愛惜精神,節省智識。因為隻有愛惜精神,節省智識,才能早作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能夠積德,就沒有什麼不能勝任的;既沒有什麼不能勝任的,就無法估計他的力量;無法估計他的力量,就可以擔負保家衛國的責任。掌握了治理國家的道理,就可以長久站穩。這就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的長久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并不僅指财物上的“吝啬”,更重在強調對精神的愛惜保養,培蓄能量,厚藏根基,不斷充實生命力。《孟子·盡心》章也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隻是道家的“養生”着重在保存靈明的本心和蓄養天賦的本性上。

第六十章 治大國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大國好像烹小魚不能常常翻動,常常翻動小魚就會破碎;不可以朝令夕改,過于多事,否則人民不堪其擾,便會把國家弄亂。但是能做到這個地步,隻有“有道的人”才能達到。

有道的人臨莅天下,清靜無為,使物各得其所,鬼神各有其序。這時,不僅鬼不作祟傷人,神也不傷害人;不僅神不傷害人,就是聖人也不傷害人;鬼、神、聖人都能做到不傷害人,人民便能安甯生活,勉力修德了。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對中國的政治思想産生了重大的影響。為政之要在于安靜無憂,擾則害民。有人也以此句質疑老子的“無為”說,認為“烹”本身也是一種“為”,這是對“無為”的一種誤解,“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因為魚小而易碎,所以在烹調時更應小心謹慎,不能常常翻動,這正是老子“無為”的真谛。

第六十一章 大國和小國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意思是:人類能否和平共處,在于大國的态度。大國要像江海居于下流,為天下所彙歸。天下的雌性動物,常以柔弱的靜定勝過剛強躁動的雄性動物,這是因為靜定且能處下的緣故。因此大國如能對小國謙下有禮,自然能取得小國的信任,而甘心歸服;小國若能對大國謙下有禮,自也可取得大國的兼蓄,而對它平等看待。

無論是謙下以求小國的信任,或謙下以求大國的等視,都不外乎兼蓄或求容對方。故而為了達到目的,兩國都必須謙下為懷。但是最要緊的,還是大國應該先以下流自居,這樣天下各國才相安無事。

“大國者下流”,“大者宜為下”,強調“謙下”的美德,不可自恃強大,更不能欺淩弱小。“謙下”也有“不争”的内涵,要涵養内藏,不顯露鋒芒。所以“謙下”一方面要人收斂一己占有的沖動,另一方面,也要人凝練内在生命的深度。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