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之際,新甘蔗榨季拉開帷幕。在中越邊境的廣西龍州縣,連綿的甘蔗地裡蔗農們搶抓時節砍收甘蔗,貨車滿載着甘蔗駛往糖廠。原本作為廢棄物的甘蔗尾葉也變身“香饽饽”,成為當地養牛基地的飼料。
近年來,龍州縣積極探索“稭稈 養牛 制肥”模式,做好生态循環産業文章,走出一條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态效益多方共赢的産業“緻富路”。“以前甘蔗尾葉、玉米稭稈要麼爛在地裡,要麼燒掉。現在可以成為飼料,随到随收,現款現結,去年我賣稭稈收入就有2.6萬元。”下凍鎮群衆阮珍紅說。
圖為廣西龍州甘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養牛基地裡的肉牛。新華社記者黃浩銘 攝
在廣西龍州甘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養牛基地裡,工作人員正在用自動化設備熟練地清理牛欄、投喂飼料。這是當地最大的養牛基地之一,本地的甘蔗尾葉和玉米稭稈經過基地飼料廠的粉碎和加工後,制成營養豐富的飼料,供應給基地存欄的4000多頭牛。
機械化作業,是稭稈變廢為寶的“助推器”。截至2022年9月,龍州縣建成稭稈飼料化加工點15個,年收儲加工能力15萬噸,其中2021年支付農戶售賣稭稈款項約1800萬元,既保障了養殖企業的飼料供應,又增加了群衆收入。
豐富的飼料來源為養牛規模化、産業化打下了基礎。龍州縣創新實施“政府管建、企業管牛、農戶管養”的“三管”合作模式,讓養牛成為群衆創業緻富的好門路。“我們公司引進良種母牛,調理好并配種受孕後再以一般母牛的市場價格銷售給村民,村民領到牛後2至3個月,母牛即可産崽,這樣做既可以縮短農戶飼養周期,減少養殖風險,同時也可以擴大養牛規模,增加農戶收入。”廣西龍州甘牛養殖有限公司養殖部經理段世朋說。
與稭稈飼料化一樣,畜牧糞污資源化利用也實現變廢為寶。在廣西龍州甘美肥業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裡堆滿了各種由牛排洩物制作而成的有機肥。這些添加了微生物的有機肥一年可生産7萬噸,供應給甘蔗、柑橘、火龍果等種植戶。
“我們的有機肥産品不僅供本地農戶使用,還銷售到廣東等地,由于産品供不應求,現在正在擴建生産線。”該公司總經理季甯說。
圖為廣西龍州甘美肥業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裡面的有機肥。新華社記者黃浩銘 攝
龍州縣的稭稈飼料化加工、肉牛生态循環養殖、屠宰加工、油脂加工、有機肥生産等全産業鍊正逐步構建完成,經濟效益持續擴大。農戶通過入股合作社、成立小微牛企或家庭農場、加入養牛聯合體等方式與龍頭企業合作養牛。當前龍州縣累計建成6個存欄3000頭以上的大型生态養牛場,70多個養牛組織和合作社,牛存欄4.28萬頭。
“‘稭稈 養牛 制肥’生态産業鍊有效提升了農戶養牛的積極性,壯大了養牛産業。下一步我們将完善屠宰加工、冷鍊物流等環節,構建肉牛生态循環養殖全産業鍊,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龍州縣委書記馮波說。(記者黃浩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