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複旦大學教授關于教育的演講

複旦大學教授關于教育的演講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9 11:44:43

編者按

人類的知識正進入指數級增長的時代,科學發明數量的增長速度也類似,老師不再成為知識的絕對掌控者,一個人受教育的年限不斷延長……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 “各自為政”的中學和大學教育都将面臨同樣的問題:面向未來,我們該如何培養人才?在知識快速更新的當下,我們的大學和中學該如何改變,才能跟上時代?日前在複旦大學附屬中學的校友論壇上,大學校長和中學校長共同探讨未來的教育,并且針對未來的教育發表他們各自的看法——

複旦大學教授關于教育的演講(大學校長對話中學校長複旦大學副校長徐雷)1

面向未來培養人才已經是延續多年的話題。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疫情對高等教育的影響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疫情之後的高等教育,變還是不變,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思考。

今年以來,在線教育全面推開。全世界有194個國家,将近16億受教育者,因為疫情的關系,受教育和教育的形态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中國有1357所高校,65萬名教師全面投入在線教學之中。全國共開設在線課程166萬門,參加在線學習的學生達到2.06億,為全世界在線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啟示。

經曆了這場史無前例的在線教育,我們也許該深入思考,身為教育者哪些需要堅守,哪些需要改變;以及我們為什麼要堅守,又為什麼要改變。

身為教育者,我們首先要思考,培養什麼樣的人。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是能夠在30年後為世界文明進程,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重要貢獻的人。

那麼,教育應該如何面向未來培養人呢?100多年前,教育家杜威說過:“如果我們用昨天的方法來教今天的學生,我們就剝奪了他們的未來。”時至100多年後的今天,這句話的意義仍然沒有變化。我們仍然要非常認真地思考這句話的含義。

那麼,對于教育者來說,什麼是不變的?

教育者的初心應該是不變的,教育的初心就是立德樹人。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樹人是教育者的根本任務。而且,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者共同的立足點都是立德樹人,或者說是為自己的國家,為世界培養優秀人才。

教育中不變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互動,這個基本原則是不變的。

在線教育改變了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但是正如美國一所知名文理學院的院長曾經說過,教育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次人為的活動,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樣的互動越直接、越清晰越好。所以,雖然過去幾個月在線教育成功進行,但是,在線教育永遠不可能替代實體的學校,因為我們培養的是人,人是需要在真實的環境、面對面的交往中成長的。

教育的本質不會改變。

教育的本質從古到今,從西方到東方其實都很相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稱為:傳道、授業、解惑。在現代教育體系中,是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西方又稱為态度(altitude),能力(ability)和知識(knowledge)。也就是說,教育的本質始終是培養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雖然教育有諸多的不變,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和機遇,可以讓教育發生變化——過去很難推動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實踐進行大規模變革,但是此次疫情中在線教學的大規模推行為變革帶來了可能。

教育理念從傳統的以教為主,現在要轉向以學為主;教學模式則真正地出現了信息技術與教學産品的融合;教學實踐則是課堂教學行為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傳統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用傳統的以教為主的學習方法,學生三個月後掌握的内容可能隻有5%;但是當被動學習變成學生自主學習時,如通過學生之間的互教(teach others),那麼最後學生能掌握的知識能達到90%。所以,學習是學習者自我建構知識的過程。

從教育者來說,每一位教育者都應該清醒地知道,教是為了不教,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教學生,總有某一個時刻開始,受教育者需要自己去學,自己去認識。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受教育者學會學習。

信息技術推動我們重塑傳統的教與學之間的關系。疫情下,保障學生“不來教室也能學”的實戰經曆,提升了教師帶領和指導學生開展主動學習的能力;促使教師從“知識傳授者”(teacher)轉變為“學習促進者”(guider)。

諸多的變化開始發生,包括受教育者從被動學習轉換成主動學習,從聽講為主轉換成研讨為主,從老師傳授知識轉向老師引導下進行探究。從對學生的要求來說,不單要掌握知識,還必須有能力的提升。

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岩所言:疫情之後的教學,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退回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教與學的形态。教與學的新常态已經開啟。

但是,在線教育不可能取代傳統的線下教學,未來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方式會成為主流的教學方式。線上的教學,學生能更主動地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知識傳授效率提高。而在線下,教師開始重新思考課程和教學設計,帶領學生開展更高階的學習與讨論互動。技術不能取代教師對教育所作出的獨特貢獻。在線下,教師可以更專注于開展大規模的教學,更專注于引導學生開展更加複雜的學習任務。

讨論高等教育的變與不變,還要認識到人的培養是一個長鍊條過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現在可能研究生階段也稱為人的必備教育過程。如果将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割裂來對待,高等教育不了解基礎教育的現狀,基礎教育不清楚高等教育的培養理念和教育方法,那麼即使每一段的教師都非常努力工作,我們仍然無法培養出最優秀的人才。

因此,高等教育不能僅僅關注大學本科的教育,必須上至研究生,下至基礎教育,貫通全過程。在一些好的大學,打通本科和研究生的培養已經形成比較好的共識。同時,大學也開始更加關注基礎教育。複旦大學通過在中學開設微課、設立一對一的導師計劃、開設前沿講座等各種途徑,與一些中學開展了實質性的合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已有近萬名中學生從中收益,提前接觸到大學最好的師資的講課,了解大學的教育方式。同時,我們積極響應市政府的舉措,承擔了高中數學、物理和化學的非統編教材編寫,力圖讓學生的素養和能力有新的提高。這是大學教育者的使命,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30年後擔當民族複興大任、促進世界文明進程的接班人的需要。

現在的知名大學招收的學生是全國頂尖的學生,大學4年,我們究竟給他們什麼樣的教育,如何為這些優秀的學生賦能?這是我們始終在思考的問題。這同樣存在變與不變這一永恒的主題。

複旦大學的教育理念是12個字: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這12個字從1990年代至今始終如此。但面對新時代人才培養,面對世界一流人才培養的重任,我們又在不斷求變,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我們從2017年開始全面推進2 X的培養體系建設,為每個學生提供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同時給學生自由選擇發展的機會。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找到适合和滿意的培養路徑。書院制也使老師和學生在課堂外仍有大量互動時間和機會,這樣的形式對人的培養至關重要。因為大學4年的教育不僅僅發生在課堂。4年中,課堂教學隻占20-30%的時間,大量課後的時間讓學生與最優秀的同學、最優秀的老師互動,這樣的交往和交流也許會對他們影響終身。實際上,從2005年實施至今,我們對最早實行大類培養和書院制的那批學生進行跟蹤調查,他們畢業之後,回想起來,大學的收獲來自課外和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老師,包括非本專業的老師之間的互動,這些也對他影響至深。

作者:徐雷(作者為複旦大學副校長,經授權根據演講整理)編輯:王星責任編輯:顧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