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家奴是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典故,特指呂布。意在諷刺反複無常,不忠不義,以身侍賊的人。雖然這句貶損人的話,是羅貫中《三國演義》小說的杜撰素材。但是,在《三國志》等正史中,呂布确實符合三姓家奴的評價。在東漢末年,呂布原為丁原部将,被唆使殺害丁原歸附董卓,與董卓誓為父子,後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誅殺董卓。旋即被董卓舊部李傕等擊敗,依附袁紹,又被袁紹猜忌,依附張楊。在此之後,呂布又在徐州對劉備恩将仇報,最終被曹操處死。值得注意的是,在漢末三國時期,說到改換門庭,顯然不止呂布一人,比如黃權就兩次改換門庭。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跟了幾個主公,為什麼呂布被人罵,黃權卻被人誇呢?
一
首先,黃權年輕時任巴西郡吏,後來益州牧劉璋征召為主簿。由此,對于益州牧劉璋來說,可以說是黃權的第一個主公。公元214年,劉備平定益州之地,而益州牧劉璋則在這場較量中落敗。于是,劉備成為黃權的第二個主公。夷陵之戰中,劉備以其為鎮北将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進攻。劉備伐吳敗還,而歸途隔絕,黃權不得歸,無奈之下率部降魏。在此基礎上,魏文帝曹丕,成為黃權的第三個主公。所以,和呂布一樣,黃權也曾不止一次改換門庭,也即跟了幾個主公。但是,曆史卻對黃權似乎抱有同情,比如《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黃權“弘雅思量”,而著有《三國志評》的史學家徐衆,以“既忠谏於主,又閉城拒守,得事君之禮”的評論肯定黃權。
二
基于此,在曆史上,呂布被罵“三姓家奴”可謂家喻戶曉了,但是,對于黃權的評價,則是以誇贊居多,甚至可以說黃權未失忠義之名。究其原因,顯然是因為二者在改換門庭上,确實存在截然不同的動機和行徑。一方面,就呂布來說,在東漢末年,呂布原為丁原部将,被唆使殺害丁原歸附董卓,與董卓誓為父子。對此,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卓以布見信于原,誘布令殺原。布斬原首詣卓,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由此,對于呂布來說,之所以背叛丁原,并且殺害丁原,直接原因就是董卓的利益許諾,這無疑是呂布見利忘義的性格體現。在此之後,呂布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誅殺董卓。
三
衆所周知,此時,呂布名義是董卓的義子,在古代曆史上,義子對于義父,自然也是要講究孝道,所以,這是呂布不忠不孝的體現。進一步來說,漢朝“以孝治國”,比如曹操就是舉孝廉出身的。因此,不忠不孝的呂布,自然在漢末三國時期沒有什麼正面的評價了,也即被世人所鄙夷。公元194年,被曹操擊敗轉而去依附徐州劉備。對此,劉備不顧關羽、張飛等人的勸告,執意接納了落魄中的呂布,這是劉備對于呂布的恩情。但是,不久之後,呂布又趁劉備與袁術作戰時襲取了徐州,這是呂布“恩将仇報”為人的體現。也即呂布背叛原先的主公,要麼直接斬殺原先的主公,要麼是令原先的主公損失慘重。
四
最後,另一方面,和呂布相對應的是,公元212年,劉備攻打益州時,各郡縣大都望風歸順,隻有黃權閉城堅守。等到劉璋投降後,黃權才向劉備歸順,劉備封他為偏将軍。和黃權相對應的是,張松、法正、孟達等人則是早早背叛了劉璋。到了夷陵之戰中,劉備以其為鎮北将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進攻。劉備伐吳敗還,而歸途隔絕,黃權不得歸,無奈之下率部降魏。此時的黃權,因為歸途被截斷,隻有投降東吳和曹魏兩個選擇,在這兩個選擇中,黃權歸降曹魏,而不是剛剛擊敗蜀漢的東吳,顯然是劉備可以理解的行為。
并且,黃權背叛蜀漢後,劉備卻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也即黃權的無奈之舉,不僅獲得了魏文帝曹丕的尊重,也獲得了原先主公劉備的諒解,甚至劉備還對黃權抱有歉意,這是呂布從來都沒有的情況。并且,黃權的改換門庭,基本上是将對原先主公的損失降到了最低,而呂布則是通過出賣主公,以此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呂布被罵三姓家奴,而黃權則未失忠義之名。
文/情懷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