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30%以上,地區生産總值約占全國1/4,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十分重要。
但黃河流域發展質量有待提高,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步伐滞後,内生動力不足。
黃河“新合唱”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山西老牛灣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地位重
黃河流域GDP約占全國1/4
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黃河流域發展機遇前所未有。因此,重新審視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勢”與“場”,積極探索流域治理和高質量發展之路,赢得新的發展機遇,能更好地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平衡南北方,協同東中西”,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十分重要。流經青海、四川、甘肅、甯夏、内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的黃河,流域内省份2019年底總人口4.42億,占全國的31.58%;地區生産總值24.74萬億元,約占全國25%。
這裡還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流域内有不少農牧業生産基地和能源基地。
黃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是我國農産品主産區,糧食和肉類産量占全國1/3左右。黃河流經區域是我國傳統農區,農業發展模式鮮明多樣,有青藏高原高寒農牧業系統、甘青陝晉黃土高原/盆地農業系統和山地丘陵農業系統、甯蒙幹旱農業系統和牧業系統、豫魯黃河下遊平原農業系統等,在國家糧食安全、優質農畜産品供應與出口生産方面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沿黃九省區原煤産量占全國的80%,是我國的“能源流域”。流域内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煤炭儲量占全國一半以上,稀土、铌、钼等8種礦産資源儲量占全國32%以上。這裡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在多種工業設備制造、特大型與重型設備制造、電氣工程設備制造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優勢。
穿越秦嶺的首條高速鐵路-西成高鐵。圖片來源:新華社
近年來,随着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推進,黃河中上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中上遊七省區高速公路裡程、民用機場數量、高鐵裡程數大幅提升,分别占到全國總量的33.54%、31.58%和23.73%。中西部地區與東部發達區域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差距不斷縮小。
不均衡
玉樹和東營人均GDP相差10倍
黃河流域夜間燈光圖示意
夜間燈光可以較為直觀地展現一個地區的商業和人口活動狀況,也間接反映出城市的發展水平。從上圖可以看出,黃河下遊的燈光較上遊更亮、更密集。側面反映出,流域内上中下遊經濟空間格局發展不均衡。有學者稱,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呈“上遊落後、中遊崛起、下遊發達”的階梯狀分布形态。
沿黃九省區地區生産總值變化
2019年黃河下遊的山東、河南地區生産總值之和(125236.7億元)比上中遊七省區地區生産總值之和(122080.88億元)還多一些。黃河源頭的青海玉樹州,其人均生産總值與入海口的山東東營市相差超過10倍。
鄭州、西安、濟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帶動區域内城市及城市群加快建設,但目前九省區城鎮化水平及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仍有待提升。沿黃九省區僅有内蒙古和山東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中心城市看,流域内鄭州和西安的地區生産總值在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中處在相對較後的位置。西甯、蘭州、銀川等首位度相對較高的省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也有限。
同東部沿海地區、南方省份相比,黃河流域創新競争壓力巨大,創新要素“孔雀東南飛”的趨勢嚴峻。2019年,九省區内隻有陝西的R&D經費投入強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高端人才、技術勞動力、産業資本等關鍵要素外流态勢仍在持續,因此黃河流域在新舊動能轉換上面臨困境。
一些省區社會信息化程度不高,高質量發展動力系統尚未形成。不少省份向雲計算、大數據等産業轉型發展意願強烈,但流域内仍多以能源重化工為重要支柱産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資源開采及其加工業的比重高達36.3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17個百分點,轉型動力不足。
此外,黃河流域對外開放水平與長江經濟帶差距明顯。黃河流域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僅相當于長江流域的兩成左右,占全國比重的約一成。黃河流域需要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看未來
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提升
量水而行,“有多少湯泡多少馍。”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不到長江的7%,但承擔着全國約三成人口及數十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有資料顯示,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經高達78%,是中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的河流。因此,水資源仍是黃河流域最大的剛性約束,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需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
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楊淩示範區 圖片來源:新華社
以人為本、因地制宜,下大力氣進行大保護、大治理。黃河流域情況複雜多樣,上中下遊發展策略不能“依葫蘆畫瓢”。北京林業大學校長、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院長安黎哲認為,在具體的發展路徑上,最根本的是推進“生态産業化、産業生态化”。黃河上遊主要是保護生态,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态産品,不鼓勵發展大工業、大農業,同時加強生态補償力度。中遊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河套灌區、汾渭平原等糧食主産區要聚焦鄉村振興,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産品質量。下遊的黃河三角洲要因地制宜地發展節水工業、節水農業,淘汰落後産能,集中精力發展具有優勢的主導産業,同時着力做好生态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态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
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白家溝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将生活在偏遠山村、災害多發、不宜人居的1148戶群衆搬出深山。 圖片來源:新華社
促進産業人口集聚,提升經濟發展效率。流域内一些地區資源枯竭、自然條件惡劣、沒有較完善的生活條件,其人口和産業建議轉移到條件更好的地區發展,這樣既可以減少生态敏感區的經濟活動和環境破壞,緩和流域内的人地矛盾,也可以引導産業集中布局,提高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度,提升經濟效率。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認為,黃河流域要走向更高效率的資源配置。區域一體化的進程有利于打破不同省份之間的壁壘,讓人才、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得到更加高效和優化的配置。在經濟效率提升的過程中,在生态和環保方面能夠形成協同機制。
内蒙古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 圖片來源:新華社
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路子,用創新引領新舊動能轉換。有觀點認為,黃河地區要更加積極擁抱數字經濟,探索适合國家需求和地方特色的新型産業轉型發展模式,找準方向、确定位置,有重點、有步驟地構建适合當地特色化産業集群或産業鍊,借此帶動産業轉型升級。對于黃河上中遊地區的革命老區、民族聚居地區而言,可着力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改善生活條件,并通過發展中小企業與民營企業增加就業。沿黃農業産業帶可以發展注重綠色、品牌和規模的現代農業。部分沿黃地區能源原材料産業占比較大,産業缺鍊短鍊斷鍊問題較為突出。可通過推動傳統優勢産業上下遊延伸和左右鍊擴優拓新,培育壯大潛力産業,形成新的發展方式。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的主體。
陝西西安“長安号”貨運班列連接中亞、輻射歐洲。圖片來源:新華社
立足國内大循環、促進“雙循環”,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内外聯動。流域内在加快新舊動能轉化的過程中,宜主動擁抱和适應産業結構調整升級,提升區域一體化水平。城市群和都市圈還可以在引領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資源高效配置、技術創新擴散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産業優化升級。流域外一方面加強與國内其他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和長江經濟帶的合作,另一方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增強流域内發展動能。西北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任保平認為,黃河流域在提升自身發展質量的同時,要充分利用自貿試驗區等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汲取東南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的有益經驗,依據國家戰略支撐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參考資料:
1.《協同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國社會科學網,2020年6月24日
2.《強化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産業和城市支撐》,河南日報,2020年1月15日
3.《陸大道:關于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認識與建議》,中國科學報,2019年12月10日
4. 《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條件與核心策略》[J]. 楊永春, 穆焱傑, 張薇. 資源科學, 2020, 42(3):409-423.
5. 《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考》[J]. 張可雲, 區域經濟評論, 2020年第1期.
6. 《以數字化轉型推進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信息中心,2020年3月10日
7. 《強化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産業和城市支撐》,河南日報,2020年1月15日
8. 《中國工程院院士:控制用水強度是黃河流域生态保護首要任務》,中國新聞網,2020年7月17日
9. 《謀劃推進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甘肅日報,2020年7月14日
10. 《(河南)以“五個引領”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大公網,2020年4月9日
往期回顧
聯合出品:新華網思客 新華網5G富媒體實驗室
策劃:劉娟
監制:唐心怡 湯輝
作者:黃潔心
制圖:趙薇
動效:姚遠、朱少傑
編輯:宋敏榕
校對:解轶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