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下發《關于支付機構撤銷人民币客戶備付金賬戶有關工作的通知》特急文件,規定支付機構應于2019年1月14日前撤銷人民币客戶備付金賬戶。
啥意思?
這事兒很容易懂——
你在網上“剁手”,一般要預先支付貨款。這些預付款不在商家手裡,而是在支付寶等支付機構手裡,這就是“備付金”。之前,大量備付金集中在支付機構手裡,利息所得,他們默默收了。
機智如你
一定會有疑問:
就算我是土豪不在乎那點利息,
如果本金被挪用了咋辦?誰管?
上海暢購、廣東益民、浙江易士等都發生過備付金被挪用事件,涉及到的風險資金上億元。
于是
就有了監管機構對支付機構備付金的管理
對消費者而言,利好是肯定的
一、資金更安全了。
錢存在央行口袋裡,除了發出支付命令,支付機構不可能挪用任何一筆資金。雖然我們自己還是拿不到利息,但再也不擔心本錢拿不回來了。
二、提高手續費可能性很小。
支付機構賺不到利息,會不會把成本轉嫁給用戶?
有支付機構人士表示,支付機構的備付金收益,過去沖抵了運營成本,這部分收益沒有後,擡升的成本未來會不會轉嫁給用戶,目前還不明确。
但有專家表示,可能性很小。因為市場上支付機構衆多,競争很激烈,轉嫁給消費者,提高支付手續費,根本沒有競争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對支付機構而言,還玩沉澱資金?賬戶都沒了
今年6月29日,央行發布《關于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宣布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
而撤銷備付金賬戶的通知,就是對今年6月通知的繼續跟進。
根據撤銷備付金賬戶的通知,支付機構能夠依托銀聯和網聯清算平台實現收、付款等相關業務的,應于2019年1月14日前撤銷開立在備付金銀行的人民币客戶備付金賬戶,規定可以保留的賬戶除外。
在備付金繳存進展方面,央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第三方支付機構交存客戶備付金規模達7638.43億元,環比增長1225.12億元。從7月數據來看,當月該項目餘額為6413.31億元,環比增長1404.95億元。
備付金全部上交後,賬戶就有名無實了,撤銷也是自然的。
對于一些不想放棄這塊“肥肉”的支付機構,隻是無能為力了。央行表示,對于無故拖延銷戶時間的,應加大對相關支付機構以及相關備付金銀行的檢查、督導力度。
支付機構很難過,也是肯定的
這一招,最難受的還是支付機構,畢竟“躺着吃利息”的時代結束了。所以,還是要回歸支付服務本源。
支付機構的賬戶就像個水池子,盡管資金有進有出,但是總能保持一定水位。别小看這些資金,有分析師估計,當前規模超過1萬億元。
根據央行統計,支付機構備付金利息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為9.52%。其中比例最高的是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機構,備付金利息收入占比高達22.24%;其次是網絡支付機構,占比為11.26%;銀行卡收單機構的備付金利息收入占比1.81%。
将這部分錢統一交存至指定賬戶後,不僅挪用占用不了,央行也不會給利息,這部分利潤貢獻肯定是沒了。
此外,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支付公司人士指出,沒有了備付金存款,銀行配合度下降,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銀行合作的議價能力也會降低,有可能導緻成本增加。
不過,除了客戶備付金利息收入,第三方支付平台收入還有另外兩大來源,一是服務手續費收入,二是平台衍生收入或增值服務收入。備付金利息沒了,對某些支付機構來說,可能是緻命的,但對合規支付機構來說,還要想辦法從别的地方找補。
支付機構應該回歸支付服務業務本源,發展自己的商業模式,提升服務客戶的能力,在轉型創新中尋找更多赢利點,在回歸本源中求得長遠健康發展。
分析:對用戶繳費、基金定投等業務不受影響
那麼,如果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賬戶真的被全面撤銷了,對第三方支付的用戶有沒有影響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小小金融CEO劉小峰指出,這份《通知》不僅讓第三方機構發顫,也讓不少慣于使用第三方支付的用戶開始惴惴不安起來:如果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用戶都被銷戶了,那就有可能讓用戶的儲蓄資金難以兌付。
“相反,以後第三方支付機構自身沒有了備付金賬戶,但用戶的資金會直接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進入央行,由央行直接來管理用戶的資金,而不是留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如此一來,有效地預防了第三方支付機構出現卷款跑路的情況。撤銷了第三方支付的備付金賬戶之後,用戶的資金反倒更安全了。”劉小峰表示。
劉小峰還表示,盡管第三方支付現在都受網聯監管了,後期消費繳費、基金定投等業務也将不能再直接代扣銀行卡裡的餘額了。但是,這些并不會影響用戶繼續使用第三方支付寶,用戶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寶的時候,隻是多走了一步,顯得比較麻煩而已。
支付機構躺着賺錢的日子要結束了
其實我們消費者不關心别的,
希望支付機構别把成本轉嫁給用戶
部分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林曉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