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上的閩菜包括閩東福州、閩北南平、閩南漳泉、閩西客家、莆仙等各地菜肴,狹義上指的就是福州菜,所以在今天大家往往都把福州菜當作為閩菜。閩菜雖列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但在影響力較粵菜川菜等稍遜一籌,這固然有福建偏安一隅,和閩菜自身一些特點也有很大關系。
一是重原料,海鮮為主。在閩菜宴席上除了部分冷盤鹵味,其餘多為海鮮,即便禽類也會配合海鮮加工,所以才有蛏幹羊肚、目魚豬腳等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
二是多湯菜。這也是閩菜在北方無法盛行的重要原因,閩菜的湯多采用煮、汆、燙、灼,講究清湯原味。福州人吃飯不能沒有好湯,湯是閩菜的精髓,很多著名的閩菜比如佛跳牆、雞湯汆海蚌重頭戲都在那湯上;
三是善于用紅糟。紅糟是制作紅曲酒後的産物,用糟烹饪一來有特殊香味二易于保存,閩菜中糟魚糟雞糟肉是家喻戶曉的;
四是講究刀工。閩菜加工講究刀工,有“片薄如紙、切絲如發、欹花加荔”之美稱,淡糟螺片、荔枝肉無一不是要考究廚師刀工手藝的菜肴。
說起文儒九号要先說文儒坊,說文儒坊就要說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最有名的名片之一,來福州不逛三坊七巷等于沒來。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向西三片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此街區是中國十大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坊七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較好的明清古建築計159座,其中包括全國重點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
很多外地朋友來過三坊七巷後會說,這個建築都是後來修繕的,哪有婺源徽州烏塘等地漂亮,但其實三坊七巷是因為人而聞名,在這裡生活居住過的名人舉不勝舉,選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林則徐、沈葆桢、林覺民、甘國寶、嚴複、冰心等等,這麼多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人物都居住在這幾條巷子内,不能不說這是中國僅有的名人故居集中地。
文儒坊,三坊七巷中官紳文士居住尤多的坊巷,曆代名人輩出。至今保存明代建築13卒,清代40座,有閩山廟、鄉約碑、金鬥橋和二橋亭等,有42号張經故居,64号甘國寶故居,45、47号陳承裘故居,19号陳季良故居,36号陳衍故居,及詩人聚會的聽雨齋。文儒仿巷口鄉約碑,可稱是福州近代鄰裡的“共建公約”,上書:“坊牆之内,不得私行開門,并奉祀神佛、搭蓋遮蔽、寄頓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光緒辛已年文儒坊公約。”
文儒九号位于文儒坊路口,原為清末海軍将領許倜業故居,許濟川(字倜業)清末民初曾任閩江口要塞少将司令。三進大宅,穿鬥架、雙坡頂、鞍形山牆,“古”味十足,為傳統福州古民居庭院,景觀甯靜精美,青色的舊時瓦片,光滑的青石闆,富有文化靈氣。
文儒九号共有三個宅子,在邊上是翰林府──紅坊紫巷,是原乾隆十六年進士葉觀國的晚年居所,此君曆任雲南、廣西學政,後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入直南書房,晚年回歸福州故裡,在文儒坊辟「綠筠書屋」一座,在此著書立說,有《老學齋随筆》、《綠筠書屋詩抄》傳世。
翰林府──紅坊紫巷現在主打福州民俗婚宴,大紅花轎、喜娘媒婆唢呐手,如果你想來場别具特色的民俗婚禮,這裡是最好的選擇。
佛跳牆作為閩菜的首選大菜,自然有它獨特之處,它既有共同的葷味,又各有特色,葷而不膩,食材之間互相滲透,相輔相成,還具有補氣養血清肺潤腸的功效。
佛跳牆的原料達十幾種之多,都為人間美味之材。
豬蹄
上排
肋排
全番鴨
尾刺
土雞
鮑魚
花菇
海參
魚翅
花膠
鴿子蛋和瑤柱
蹄筋
甲魚裙
佛跳牆的做法:取一個紹興酒壇洗淨,壇底放一個小竹箅,先将煮過的雞、鴨、豬蹄、同骨、尾刺及花冬菇放入,再把魚翅、瑤柱、鮑魚、用紗布包成長方形,擺在雞、鴨等料上,然後倒入煮雞、鴨等料的湯汁,加入古越龍山,用荷葉在壇口上封蓋着,并倒扣壓上一隻小碗。裝好後,将酒壇置于木炭爐上,用小火煨2小時後啟蓋,速将海參、花膠、蹄筋放入壇内,即刻封好壇口,再煨一小時取出,上菜時,将壇口菜胡倒在大盆内,紗布包打開,鴿蛋放在最上面。
正宗的佛跳牆這一盅就要388元,這也是它的價值所在。在文儒九号吃正宗閩菜,如果有點佛跳牆、雞湯海蚌等情況下,人均消費要五百左右,但現在也推出人均50-200的套餐,也有包心荔枝肉、糟魚等傳統閩菜,有外地朋友有來福州這裡是個不錯的品嘗領略閩菜和民俗的地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