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01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1、蕘。 荛的繁體字。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隻标注了一個讀音ráo。給的解釋是:“薪也。”《玉篇.艸部》有:“蕘,草薪也。”《管子.輕重甲》裡說:“今北澤燒,莫之續,則是農夫得居裝而賣其薪蕘,一束十倍。”大意是:現在北部草澤起火,柴草無以為繼,這樣,農夫從容裝車出賣薪柴,一捆柴草可以價高十倍。尹知章作注說:“大曰薪,小曰蕘。”顯然,“薪”與“蕘”并不完全等同,《說文》給的解釋并不完全正确在柴草之中,大的叫薪,小的叫蕘,都是用來燒火用的,大小有細微的區别,薪蕘現在成為單一詞彙,解釋作:柴草。《玉篇》的解釋更準确些,蕘的本義就是用以作為柴的草或細小的樹枝葉。如圖:
(準備燒火的松葉和草)
本義之外,又有如下幾個意思:(1)打柴草(這個動作)。中學課本裡有一課,柳宗元的《童區寄傳》“童寄者,郴州蕘牧兒也,行牧且蕘。”區寄就是既放牧又打柴割草的小孩子。(2)打柴草的人。《詩經.大雅.闆》裡有詩:“先民有言,詢于芻蕘。”大意是:先人有話說:“(有事)詢問砍柴割草的人”這裡的芻蕘,就指樵夫一類人。
(繪畫作品裡的樵夫)
此外,還用于一種菜的名字,就是蕪菁。前面的課程裡提到過,不再詳細介紹。《方言》裡有說:“蘴,蕘,蕪菁也。”蕪菁的樣子如圖:
(蕪菁)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專措蕘花,也叫黃芫花。瑞香科,落葉灌木。枝葉均對生,葉橢卵形,全緣,花黃色,成穗狀花序或圓錐花序,供觀賞,花可入藥,莖皮纖維可造紙,花可以入藥,有毒,有逐水、破積之效。樣子如圖:
(蕘花)
蕘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蕘字的小篆寫法)
2、薪。這個字是現代漢語常用字,讀xī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薪,蕘也。”就是說,許慎把薪蕘視作同一事物,互訓字義。《玉篇.艸部》對薪的解釋更精準:“薪,柴也。”這界定了薪與蕘的不同。薪的本義就是可以作燃料的木材。不包括可以燒的草。比如《詩經.齊風.南山》裡有:“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大意是:想劈木柴靠什麼?不用斧頭沒辦法。“薪”是可以“析”的,就是劈柴。
(劈柴)
本義之外,還有如下兩個意思:(1)取以為薪。比如《詩經.大雅.棫樸》裡有:“芃芃棫樸,薪之槱之。”芃字講過了,“芃芃”是茂盛的樣子,槱是點火祭天。《毛傳》給的解說是:“山木茂盛,萬民得而薪之,賢人衆多,國家得用蕃興。”這句詩的大意是:棫樹和樸樹枝葉茂盛,可以砍來當作祭柴。
(2)薪水、薪金的省稱。這是現代漢語常用義。我們總說過去的官員有“俸祿”、“薪俸”等,實際上,俸、祿、薪三者并不是一回事。
“俸”是奉的分化字,它是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發展的産物。“俸”一般是按照賢能程度、功勞大小的标準以糧食的形式發放的,有時也将糧食折合成錢發放。而“祿”最初的含義是上天所賜給的福分。在古人的眼中,帝王就是上天派來的神,是天子,是代替上天給人間賜福的,當他們把土地、奴隸等賜予大臣、親戚時,這些東西就是“祿”了。一般來說,古時隻有有爵位的人才有“祿”;
“薪”呢?古代的官府除了給官員發“俸”外,也經常以各種名目發些生活費,生活費為了解決的一是柴,一是水,就是“薪水”(即現在薪水的來曆),又稱為“薪”。據載,發“薪”的形式也不完全一樣,有時是發柴草等生活物資,有時也折合成銀錢,後來“薪俸”也就成為一個詞了。比如清代查慎行的《人海記(上)》中有載:“本朝初年滿州官員,支俸不支薪,漢官則薪俸并支。……如四品官季給薪三十金,俸才二十金耳。”這是薪俸制度上對漢官的傾斜。有朋友會疑問,這樣滿族官員會樂意嗎,不怕,他們大部分都有“祿”。
(清代文官俸祿一覽)
薪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薪的小篆寫法)
3、蒸。現代漢語常用字。讀zhē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折麻中榦也。”本義就是去皮的麻稭。麻的表皮可以用來制作麻衣,麻繩,通常是剝下來用,而剝皮留下的麻稭,就是蒸。通常可以用來作燃料,紮模型等等。
(麻稭,通常也叫麻杆兒)
本義之外,蒸還有如下一些意思:(1)用麻稭、蘆葦、竹子、木等制作的火炬。《廣雅.釋器》:“蒸,炬也。”王念孫的《廣雅疏證》裡說:“凡析麻稈及竹木為炬,皆謂之蒸。”(2)細小的薪柴。《廣韻.蒸韻》:“蒸,粗曰薪,細曰蒸。”(3)水汽上升。比如蒸發,蒸騰。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4)熱,熏蒸。《素問》裡有:“其候溽蒸。”王冰作注說:“蒸,熱也。”(5)中醫術語。比如變蒸、骨蒸,指身體發熱。
(6)利用水蒸氣的熱力使物變熟或熱。比如蒸饅頭。
(蒸饅頭)
(7)因潮濕而污染。比如周履靖的《群物奇制》裡說:“梅蒸衣,以枇杷核研細為末洗之,其斑自去。”說的是因潮濕黴(梅通黴)變而生斑衣料的清洗竅門。(8)熏染,化。比如梁啟超《大政方針宣言書》裡有:“禮俗所蒸,國基所系。(9)祭奠的一種方式,節解牲體置于俎上而祭。意出《呂氏春秋.孟冬季》:“是月也,大飲蒸。”高誘作注說:“蒸,俎實體解節謂之肴蒸也。”(10)祭名。指古代的冬祭。也寫作“烝”
(11)對上輩淫亂。《廣雅.釋诂》說:“蒸,婬也。”劉孝标的《辯命論》有:“以誅殺為道德,以蒸報為仁義。”李善作注說:“《小雅》曰:上淫曰蒸,下淫曰報。”(12)塵。意出《玉篇.艸部》“蒸,塵也。”(13)一種古代器具。深腹,圈足,腹内有一空心與底相通。如圖:
(漢代綠釉蒸)
此外,蒸還通烝,分别有“衆多;美;君也”等意。請見後續“烝”字解說。
蒸的小篆寫法如圖:
(蒸的小篆寫法)
4、蕉。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隻标一個音jiāo。給的解釋是:“生枲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枲,麻也,生枲謂未漚治者。”可見,段玉裁所說的蕉的本義(很可能也是許慎說的本義)是指未漚治的麻。漚麻是麻纖維的加工工序,即将生麻放入水中浸漬,利用細菌作用使麻的木質組織軟化以便打出纖維。是個自然發酵的工序,可以達到部分脫膠的目的。
(漚麻)
但《漢語大字典》認為蕉的本義應指“蕉麻。也稱‘麻蕉’。巴蕉科,多年生草本。形似巴蕉。葉鞘内纖維粗硬,可制繩,網或供紡織和造紙用。”蕉麻是芭蕉科芭蕉屬的植物。葉柄中可提取纖維,其重要性在葉纖維中居第二位。雖有舊稱馬尼拉麻、宿務麻、達沃麻,但與真麻并無親緣關系。蕉麻植株和香蕉樹近緣并相似。樣子如圖:
(蕉麻)
依照蕉麻的産地及栽培曆史,蕉麻原産菲律賓(《中國植物志》),我國在漢之前應無此物(無明确資料證明),而且許慎又明确指明是“生枲也”,我們更傾向于段玉裁所解的本義,即未漚治的麻。
本義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意思:(1)巴蕉科植物的泛稱。如芭蕉、香蕉;旅人蕉。也指某些象芭蕉一樣大葉子的植物。比如美人蕉。如圖:
(美人蕉)
(2)黑。《廣雅.釋器》有:“蕉,黑也。”(3)通“燋”。引火物。《呂氏春秋.不屈》有:“豎子操蕉火而钜,新婦曰:蕉火大钜。”大意是:小孩子操一根大柴火去點火,新媳婦說他“柴太大了”。愈樾的《群經平議》給蕉解釋:“其字本作‘燋’”燋是啥,“所以然持火也。”用以引火用的木柴或其他引火物。有人将這裡的蕉解釋為樵,也能說通,但似乎不準确。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讀qiáo。有兩個意思:(1)用于蕉萃這個詞,指卑賤低下的人。《左傳.成公九年》:“雖有姬、姜,無棄蕉萃。”杜預作說說:“蕉萃,陋賤之人。”姬、姜指大國之女,也指美女,雖然有了美人,也不要忘記陋賤的舊人。(2)通“樵”,指柴。清代黃生的《義府.蕉鹿》:“蕉,樵古字通用。”樵,後面本字會詳說。
蕉的小篆寫法如圖:
(蕉的小篆寫法)
5、,這個字現在已不用,GBK字庫亦無此字,字形如圖,讀shǐ:
(shǐ)
《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糞也”《玉篇.艸部》有:“,糞也。亦作‘矢’,俗為‘屎’。”顯然,就是現在所說的屎。清代江聲《李孝子傳論》:顧膿血之穢,猶不如尿之甚也。“這個字就不上圖了。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的小篆寫法)
6、薶。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隻标注了一個讀音mái。給的解釋是:“瘗也。”瘗字學書法的朋友大多熟識,因為有《瘗鶴銘》摩崖石刻,黃庭堅認為它是“大字之祖”,作詩說:“大字無過《瘗鶴銘》。”一個書法家,家養的鶴死了,埋了并寫了銘文。瘗是埋的意思。
(《瘗鶴銘》局部)
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周禮》假借貍字為之,今俗作‘埋’”。彙總一下,薶的本義就是埋葬。後來就寫作“埋”。比如陸遊有詩《初春書喜》:“一朝蛻形去,豈問棄與薶”詩人去官之後表達的豁然興奮之感。
本義之外,還釋作填塞講。《爾雅.釋言》“薶,塞也。”郭璞作注說:“謂塞孔之穴。”這是治河的一種塞孔方法,《元史.河渠志》裡有載。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讀wō。指玷污。《淮南子.俶真》:“夫鑒明者,塵垢弗能薶。”高誘作注說:“薶,污也。薶讀倭語之倭。”
薶的小篆寫法如圖:
(薶字的小篆寫法)
我們已經多次聲明,這套課程旨在介紹說文解字中所列的漢字,每課進度是六個字,标題中隻能擇其中讀者可能感興趣的标出某個字的某個義項,很多朋友打開文章,發現文章太長或不一時找不到要看的内容(我們可以保證标題中的問題,文章中一定有答案),就在評論裡責問“文不對題”或罵稱“裹腳布”,亦或諷稱“孔乙己”等,每日一個字一個字的手動敲出這樣的長文又會因為輸入法問題或精力的原因導緻出現标點符号或某些錯訛,我願意聽每一位同好提出有益的建議,願意極盡心力去修正這些錯誤并表示誠摯的感謝!但對于謾罵而又不提具體建議的朋友,恕不另作回複了,請開罵之前思考一下。
(【說文解字】之101,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