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涼山彜族火把節是當地每年最熱鬧的日子,是彜族一年一度傳統的重大祭祀性節日。2019年7月26日至28日,涼山彜族自治州的火把節盛大開啟,在西昌洛古波鄉、四合鄉、大箐鄉三個會場同時舉行,人們與火狂歡,絢爛的火花,似滿天星鬥,遺落人間。
火把節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在古彜語中稱為“朵者”或“朵楚”,後演變為“都者”。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彜族、白族、納西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
關于火把節的由來,有很多傳說。其中一個傳說是:天神派斯惹阿比到人間收租,正值農曆6月青黃不接的時候,人們生活窘迫,無糧可交,當時有位英雄叫赫鐵拉巴,為了争取免交租糧,他決定和斯惹阿比作一番比試。
在比試過程中,赫鐵拉巴先讓彜族阿媽拿“鐵餅銅餅”砸向斯惹阿比,斯惹阿比吓得躲進空心大樹裡,赫鐵拉巴追上并拔起大樹,摔死了斯惹阿比。天神被惹怒了,放“天蟲”去吃光人間的莊稼,赫鐵拉巴帶領人們燃火燒死“天蟲”,最終取得了勝利。
從此人們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點燃火把,載歌載舞,慶祝這一勝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火把節。
但火把節的本源與彜族先民對火的原始崇拜有關,火被人們賦予了神奇的超自然力量,他們認為火是生命的起源,彜族是火的子孫,也就自然地崇火、尚火、戀火。彜族人通過祭火驅走家中鬼邪,驅散農作物中的蟲害,祈求五谷豐登、人畜平安。
直到今天,彜族人還保留着這種最古樸、最濃烈、最獨特的傳統。火把節一般曆時三天三夜,儀式圍繞火,可分為祭火、傳火、送火三個階段。
第一天,人們搭建祭台,宰牛殺羊,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擊石點燃聖火,由彜族祭司畢摩誦經祭火,人們從畢摩手裡接過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傳說中的英雄以火驅蟲。
第二天,大家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子們要參加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等比賽。姑娘們則身着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踩着舞步以慶節日。這天還有非常重要的彜家選美——年長的老人們以傳說中英雄的形象為标準,選出勤勞勇敢、英武神俊的小夥和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姑娘。
第三天,送火。人們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
把寄托着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祝願。彜族人祈求地裡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于是紮火把成了人們一項最基本的技術活。涼山彜族火把的傳統材料是幹蒿枝,每年農曆五月,人們就去山野裡,取回又長又直的蒿枝,把蒿枝紮成一捆,紮得越長,表示火把越好。蒿枝火把做好後,在太陽猛烈的時候拿出來暴曬數日,待蒿枝徹底曬幹,放到柴房或樓上仔細保管,等待着火把節的到來。
苦蒿是一種具有較高藥用價值的草本植物,多分枝,生于幹燥山坡、路旁、田野等處,易于獲取,方便用于大量火把的制作。傳統火把選擇用苦蒿作為原材料,追溯起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彜族人認為苦蒿有祛祟避邪的功效,彜族人先在瓢内的水中,放幾根蒿葉,然後把燒紅的石頭放進去祛污祟;二是當地人把苦蒿視為救命草,遇到災荒,苦蒿的嫩尖和葉,洗淨後可搗碎做成面食以度饑荒。
火把節期間,當地的特色美食異常豐盛,如傳統的“坨坨肉”,彜語稱“烏色色腳”,意思是豬肉塊塊。每一塊肉的重量約在二三兩,切成“坨”狀,将豬肉或羊、牛肉砍好,用熱水煮熟,不下任何佐料,肉熟後撈起,再撒蒜水、鹽及花椒等即可食用,吃時需用雙手拿肉。據說這道菜非常看“火候”,“火候”一到即熟,“火候”不到則肉生,“火候”稍過則肉硬。
如今的火把節,除了這些傳統活動形式,還加入了更多新的娛樂元素,節日氣氛更加濃烈。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彜族火把節的時間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這個時間與彜族十月太陽曆有關,太陽曆又名火曆,是中國西部、北部和西北部的許多遠古先民都使用過的古老曆法。太陽曆是以十二時辰和十二屬相來輪回紀日,一個月為三十六日,一年為十個月,另加五日至六日為過年日,以地球繞太陽為周期。
彜族地區還流傳着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由于彜語方言發音不同,大小涼山彜族稱之為“都則朵洛嗬”,“都則”即祭火,“朵洛”意為祝願,“嗬”即為歌。在祭祀時,祭司還會唱彜族英雄史詩,彜族英雄史詩《銅鼓王》在雲南、廣西和越南與中國交界羅羅支系彜族的居住區都有流傳。
2006年,“彜族火把節(四川涼山、雲南楚雄)”經國務院批準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是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傳承的珍貴代表。
明代文學家楊慎寫的《夜宿泸山》一詩中,“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鬥落人間”淋漓盡緻地描繪了火把節的絢麗,勾起人對火把節的美好向往,餘韻袅袅,讓人入夢。
【2019年7月刊:西部地區高原湖泊】,椱ァ製這段描述₳E6u7Y7lTp22₳後到◇綯℡寳
複制鍊接,再選擇浏覽器打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