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玄宗為什麼要幹掉太平公主

唐玄宗為什麼要幹掉太平公主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4:50:24

唐玄宗為什麼要幹掉太平公主(唐玄宗廢黜太子李瑛都怪武惠妃)1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二十一日,唐玄宗将皇太子李瑛,以及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都廢為庶人。除此之外,太子李瑛的大舅子薛鏽,被流放去了廣西瀼州。但薛鏽到了陝西藍田驿站,就被賜死了。

乙醜,皇太子瑛、鄂王瑤、光王琚并廢為庶人。太子妃兄驸馬都尉薛鏽(xiù)長流瀼州,至藍田驿賜死。

——《舊唐書·卷九·本紀第九》

薛鏽不僅是太子李瑛的大舅子,又是唐玄宗的女兒唐昌公主的驸馬,還是唐玄宗的異母妹妹鄎國公主與驸馬薛儆的長子。也就是說,薛鏽既是唐玄宗的女婿,又是唐玄宗的外甥。

唐玄宗下達的《廢皇太子瑛為庶人制》中有說,早先太子妃薛氏的哥哥薛願,就已經因為“潛構異端”,被唐玄宗給貶谪。唐玄宗也教育了太子李瑛,希望他有所改正。但太子李瑛又在薛鏽的煽風點火下,“謀陷弟兄”。

太子瑛,幼而鐘愛,爰加訓誘。親之師範,所望日新。年既長成,與之婚冠,而妃之昆弟,潛構異端。頃在東都,頗聞疑議,所以妃兄薛願,流谪海隅。導之誨之,謂其遷善。驸馬都尉薛鏽,亦妃之兄也,今又煽惑,謀陷弟兄。

——《廢皇太子瑛為庶人制》

就在太子李瑛被廢後的7個多月,即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初七,武惠妃就薨逝了,享年40餘歲。唐玄宗特别追封武惠妃為“貞順皇後”,以皇後之禮将其下葬。

十二月丙午,惠妃武氏薨,追谥為貞順皇後,葬于敬陵。

——《舊唐書·卷九·本紀第九》

唐書中均認為,武惠妃是被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3人的鬼魂給吓死的。因為李瑛、李瑤、李琚這3人之所以在同一天被廢,就是武惠妃、及其女婿楊洄(娶鹹宜公主),誣陷了他們,目的,就是想讓武惠妃自己的兒子當上太子。

其年,武惠妃數見三庶人為崇,怖而成疾,巫者祈請彌月,不痊而殒。

——《舊唐書·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七》

而電影《長安道》(改編自海鹽所寫的小說《長安盜》)中,卻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假設:武惠妃并沒有陷害太子李瑛,她或許隻是替唐玄宗除掉太子背了鍋,才得以在死後被追封為皇後。

唐玄宗為什麼要幹掉太平公主(唐玄宗廢黜太子李瑛都怪武惠妃)2

01

武惠妃不受史官們的待見,主要還是因為,武惠妃的父親武攸止是武則天的伯父武士讓的孫子。

天授元年(690年),武攸止被武則天封為恒安王。

攸止為恒安王。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三·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武惠妃的童年算不上特别幸福,武攸止過世挺早的,所以,她是在宮裡長大的。

攸止卒後,後尚幼,随例入宮。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

《舊唐書》中記載,武惠妃是在開元元年(713年)得到了唐玄宗的寵幸。

瑁母武惠妃,開元元年見幸,寵傾後宮。

——《舊唐書·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七》

武惠妃一生共為唐玄宗生下了4子3女,非常的高産。但武惠妃的前3個孩子,不知為什麼,都養不活。

第一個兒子李一(追封為夏悼王),在開元五年(717年)四月二十一日就早夭了,隻有2虛歲、還不滿1周歲。

唐開元五年歲在丁巳四月庚午朔二十一日庚寅,故悼王薨于上陽之中禁,年曰二歲,而未及周。

——《大唐故悼王石塔銘》

第二個兒子李敏(追封為懷哀王),才1周歲,便在開元八年(720年)二月早夭。

懷哀王敏,玄宗第十五子也。幼而豐秀,以母惠妃之寵,玄宗特加顧念。才晬,開元八年二月薨。

——《舊唐書·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七》

武惠妃的第三個孩子是個女兒,即上仙公主,這個孩子也在襁褓中就早夭了。

一連3個孩子都早夭,這要按照宮鬥劇的思路,武惠妃才是受害的一方才對。

唐玄宗為什麼要幹掉太平公主(唐玄宗廢黜太子李瑛都怪武惠妃)3

武惠妃再次生下一個兒子的時候,唐玄宗不敢再将這個兒子養在宮裡了,便讓哥哥李成器将這個孩子帶出宮,由李成器的王妃元氏,當作她自己的兒子來撫養,這才使得這個孩子活了下來。這就是楊玉環的第一任丈夫——壽王李瑁(琩)。

及瑁之初生,讓帝妃元氏,請瑁在于邸中收養,妃自乳之,名為己子。

——《舊唐書·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七》

順便插一句,壽王的名字在《舊唐書》中一直被記為“”。但壽王的第22女李應玄的墓志銘——《唐故陽城縣主李應玄墓志銘》,其中有寫着“玄宗妃武氏生壽王琩”。墓志銘中的内容應該不會寫錯,可見,壽王的名字應該是叫“李琩”。

奇怪的是,不僅壽王被養活了,繼壽王之後,武惠妃所生的盛王李琦、鹹宜公主、太華公主,也都沒有再出現早夭的情況。

開元十二年(724年)七月二十二日,唐玄宗下诏,将其結發妻子王皇後廢為庶人。

(秋七月)己卯,廢皇後王氏為庶人。

——《舊唐書·卷八·本紀第八》

當時後宮最得寵的,就是武惠妃。廢後這事,自然也被算在了武惠妃的頭上。

開元初,武惠妃特承寵遇,故王皇後廢黜。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

王皇後被廢的理由,是王皇後的哥哥王守一,擔心王皇後會因為“無子”被唐玄宗給廢了,于是,就利用巫術,為王皇後求子,結果東窗事發。這個案子的審理是由唐玄宗親自抓的,證據确鑿,應該不存在被人誣陷的成分。

後兄守一以後無子,常懼有廢立,導以符厭之事。有左道僧明悟為祭南北鬥,刻霹靂木,書天地字及上諱合而佩之,且祝曰:“佩此有子,當與則天皇後為比。”事發,上親究之,皆驗。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

王皇後被廢的時候,太子李瑛的生母趙麗妃還活着。按照一般的邏輯,如果太子不是皇後的親生子,那皇後被廢,太子生母才是最大的得利者吧。

隻可惜,趙麗妃在開元十四年(726年)七月十四日薨逝,隻有34(虛)歲。

開元十四年,(麗妃)春秋三十有四,七月十四日,薨于春華殿。

——《和麗妃神道碑銘奉敕撰》

唐玄宗為什麼要幹掉太平公主(唐玄宗廢黜太子李瑛都怪武惠妃)4

02

武惠妃沒能當上皇後,也是因為她姓“”。《新唐書》中有載,禦史潘好禮就曾經遞上一份題為《谏立武惠妃為皇後疏》的奏折,列舉了多個不能立武惠妃為皇後的理由:

1、武氏和李家有仇,唐玄宗不能讓仇家的女兒當皇後。

2、武惠妃是妾,當妾的不能被扶正。

3、武惠妃想當皇後,是被右丞相張說給撺掇的,張說是想借此讓他自己升官。

4、太子李瑛不是武惠妃親生的,如果惠妃當了皇後,一定會要求改立太子。

将遂立皇後,禦史潘好禮上疏曰:"《禮》,父母仇,不共天。《春秋》,子不複仇,不子也。陛下欲以武氏為後,何以見天下士!妃再從叔三思也,從父延秀也,皆幹紀亂常,天下共疾。夫惡木垂蔭,志士不息;盜泉飛溢,廉夫不飲。匹夫匹婦尚相擇,況天子乎?願慎選華族,稱神祇之心。《春秋》,宋人夏父之會,無以妾為夫人;齊桓公誓葵丘曰:'無以妾為妻。'此聖人明嫡庶之分。分定,則窺競之心息矣。今人間鹹言,右丞相張說欲取立後功,圖複相。今太子非惠妃所生,而妃有子,若一俪宸極,則儲位将不安。古人所以谏其漸者,有以也!"遂不果立。

——《新唐書·卷七十六·列傳第一》

順便插一句,《唐會要》中記載,這篇《谏立武惠妃為皇後疏》,是在開元十四年遞上去的,但潘好禮在開元十二年就已經不當侍禦史了,又怎麼會在開元十四年說他自己在禦史台供職呢?所以蘇冕認為,這并不是潘好禮寫的。

蘇冕駁曰:此表非潘好禮所作。且好禮先天元年為侍禦史。開元十二年為溫州刺史緻仕。表是(開元)十四年獻,而雲“職參憲府”。若題年恐錯。即武惠妃先天元年始年十四,王皇後有寵未衰。張說又未為右丞相。竟未知此表是誰獻之。

——《唐會要·卷三》

如果唐玄宗鐵了心要立武惠妃為皇後,那無論誰反對,都不會起到任何作用。看看唐高宗李治要改立武則天為皇後那會兒,朝中反對的聲浪可要激烈多了,像褚遂良,都搞得頭破血流了,硬是沒讓唐高宗的意志動搖分毫。

唐玄宗從小就生活在祖母武則天的陰影下,之後又生活在姑姑太平公主的陰影下,這讓唐玄宗對于冊立武惠妃為皇後,仍存有一些顧慮。

武惠妃雖然始終沒能當上皇後,但唐玄宗卻給了她“宮中禮秩,一同皇後”的待遇,畢竟這諾大的後宮,還是需要一個女主人來打理的。

及王庶人廢後,特賜号為惠妃,宮中禮秩,一同皇後。

——《舊唐書·卷五十一·列傳第一》

後宮的女主人變成了武惠妃,而且武惠妃又有自己的親生兒子,這讓太子李瑛逐漸産生了危機感。與此同時,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因為他們自己母親的失寵,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受唐玄宗重視。李瑛、李瑤、李琚3人,曾在李瑛的住所内,一起抱怨過唐玄宗專寵武惠妃。

及惠妃承恩,鄂、光之母亦漸疏薄,惠妃之子壽王瑁,鐘愛非諸子所比。瑛于内第與鄂、光王等自謂母氏失職,嘗有怨望。

——《舊唐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七》

而這事,被武惠妃的女婿楊洄得知了。為了讨好自己的嶽母,楊洄就在武惠妃面前打太子等人的小報告。

唐玄宗為什麼要幹掉太平公主(唐玄宗廢黜太子李瑛都怪武惠妃)5

不管武惠妃是否真有想過要讓自己的兒子取代太子,一旦得知李瑛對她們母子很反感後,她勢必要有所行動。于是,武惠妃便向唐玄宗哭訴,說太子李瑛不但結黨、想要加害她們母子,也對唐玄宗頗有不滿。

惠妃女鹹宜公主出降于楊洄,洄希惠妃之旨,規利于己,日求其短,谮于惠妃。妃泣訴于玄宗,以太子結黨,将害于妾母子,亦指斥于至尊。

——《舊唐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七》

唐玄宗自身就是在一次次的宮廷政變中披荊斬棘,最終登上皇位的,對于皇子有造反之心這種事,當然會非常警覺。但唐玄宗也不傻,不會光聽武惠妃的一面之辭。所以,要不要廢太子,他想聽聽宰相的意見。中書令張九齡,立刻站出來反對。張九齡認為長久以來,太子李瑛、以及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都生活在玄宗的眼皮子底下,并沒有犯什麼實質性的大錯,不應該被廢。于是,唐玄宗也就作罷。

陛下纂嗣鴻業,将三十年,太子已下,常不離深宮,日受聖訓。今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日久,子孫蕃育,不聞有過,陛下奈何以一日之間廢棄三子?

——《舊唐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七》

張九齡是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就不再擔任中書令。所以,唐玄宗第一次想要廢太子,應該發生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之前。

十一月壬寅,侍中裴耀卿為尚書左丞相,中書令張九齡為尚書右丞相,并罷知政事。兵部尚書李林甫兼中書令。

——《舊唐書·卷八·本紀第八》

但到了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驸馬楊洄又向武惠妃報告,說這次太子李瑛兄弟3人又與驸馬薛鏽,在一起密謀着什麼。

二十五年四月,楊洄又構于惠妃,言瑛兄弟三人與太子妃兄驸馬薛鏽,常構異謀。

——《舊唐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七》

唐玄宗又找宰相們商量。這時的中書令,已經換成了李林甫。李林甫隻說了一句:這是皇帝的家務事,臣不便摻和

玄宗遽召宰相籌之,林甫曰:“此蓋陛下家事,臣不合參知。”

——《舊唐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七》

于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在同一天,被廢為庶人。

但武惠妃的兒子,并沒有被立為新的太子。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初三,皇3子李玙(即李亨),成為新的皇太子。

六月庚子,立忠王玙為皇太子。

——《舊唐書·卷九·本紀第九》

唐玄宗為什麼要幹掉太平公主(唐玄宗廢黜太子李瑛都怪武惠妃)6

03

即便武惠妃有在唐玄宗面前告太子李瑛的狀,唐玄宗也有自己的渠道去查驗真僞,因為皇子們平時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都在嚴密的監視之中。

唐玄宗雖然一直想擺脫祖母武則天的陰影,但他卻一直有在學武則天。聖曆年間,武則天為了不讓唐玄宗兄弟5人脫離掌控,就在東都洛陽的積善坊,給他們弄了個集體宿舍,人稱“五王宅”。

初,玄宗兄弟聖曆初出閤,列第于東都積善坊,五人分院同居,号"五王宅"。

——《舊唐書·卷九十五·列傳四十五》

唐玄宗為了防止皇子們與朝臣勾結,也效仿自己祖母當年的做法,讓長大了的皇子們,都集中居住在長安“安國寺東附苑城”的大宅子裡。在那裡,皇子們雖然分院而居,但由太監們統一看管,通過夾城入宮拜見皇帝,膳食由家令負責,學業則是由侍讀負責,根本沒有一點自由。

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内。東封年,以漸成長,乃于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于夾城中起居,每日家令進膳,又引詞學工書之人入教,謂之侍讀。

——《舊唐書·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七》

雖然叫“十王宅”,但裡面住着的,可不止10個封王的皇子。

十王,謂慶、忠、棣、鄂、榮、光、儀、颍、永、延、濟,蓋舉全數。其後,盛、儀、壽、陳、豐、恒、涼,六王又就封,入内宅。二十五年,鄂、光得罪,忠繼大統。天寶中,慶、棣又殁,唯榮、儀等十四王居院。而府幕列于外坊,時通名起居而已。

——《舊唐書·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七》

後來皇子們的孩子都陸續長大了,“十王宅”就不夠住了。唐玄宗又讓人在“十王宅”的外圍,建了座“百孫院”,給孫子們住。

外諸孫成長,又于十宅外置百孫院。

——《舊唐書·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七》

即使是皇太子,也不住在東宮裡。而是皇帝在哪,太子便就近住在附近的别院裡。

太子不居于東宮,但居于乘輿所幸之别院。

——《舊唐書·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七》

而皇子們一旦被告發有什麼過錯,即便最後經證實,不是皇子所為,也是先關起來再說。

例如,唐玄宗的第4子棣王李琰(yǎn),他與王妃韋氏感情不好,卻寵幸2個小妾。而那2個小妾又互相争風吃醋。為了得到李琰的寵愛,小妾就将求得的符咒,藏在李琰的鞋子裡。這事被分管李琰院落的太監知道了。這位太監恰好平時與李琰有矛盾,于是,他向上彙報的時候,故意說,李琰用巫術詛咒唐玄宗。唐玄宗便派人拿到了李琰的鞋子,果然看到了裡面的符咒,便将李琰找來大罵了一頓。

先是,琰妃韋氏有過,琰怒之,不敢奏聞,乃斥于别室。寵二孺人,孺人又不相協。至十一載,孺人乃密求巫者,書符置于琰履中以求媚。琰與監院中官有隙,中官聞其事,密奏于玄宗,雲琰厭魅聖躬。玄宗使人掩其履而獲之。玄宗大怒,引琰诘責之。

——《舊唐書·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七》

李琰申辯說,他真不知道為什麼鞋子裡有符紙,肯定是他的王妃、或者小妾幹的,讓玄宗好好查查。最後經證實,确實是李琰的小妾幹的。

琰頓首謝曰:"臣之罪合死矣,請一言以就鼎镬。然臣與新婦,情義絕者,二年于茲,臣有二孺人,又皆争長。臣實不知有符,恐此三人所為也。惟三哥辯其罪人。"及推問之,竟孺人也。

——《舊唐書·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七》

既然都真相大白了,那李琰應該是沒事了。可唐玄宗偏不。他還是将李琰關進了鷹狗坊。最後,李琰是“憂懼而死”。

玄宗猶疑琰知情,怒未解,太子已下皆為請,命囚于鷹狗坊中,絕朝請,憂懼而死。

——《舊唐書·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七》

對于李琰的王妃韋氏,唐玄宗倒是沒有為難她,讓她回到了娘家生活。

琰妃即少師韋滔女,無子,琰死後,妃得還其父。

——《舊唐書·卷一百七·列傳第五十七》

唐玄宗為什麼要幹掉太平公主(唐玄宗廢黜太子李瑛都怪武惠妃)7

結束語

武惠妃到底有沒有害過太子李瑛、又是因為什麼死的,已經很難弄清楚了。

武惠妃也好,太子李瑛也罷,即便是後來的楊貴妃,都是唐玄宗的犧牲品而已。

(注:本文由[頭條@熱愛瘦身的魚]原創,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