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重慶老地名怎麼說

重慶老地名怎麼說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1 22:35:43

#走向世界的巴蜀文化#

原創 牛汝辰

至2009年,重慶市轄區内共設40個區、縣(自治縣),1008個鄉、鎮、街道。鄉鎮級以上政區合計1048個。我們統計了2000年時的政區地名。将2000年的地名數據與2009年的地名數據比較。

之所以選取2000年與2009年作為比較的對象,是因為2000年的政區名稱還較多地保留了傳統的政區和名稱,2000年以降,行政區域調整劇烈,史所罕見,名稱變動極大。一是撤并鄉鎮,鄉、鎮、街道總量由2000年時的1585個調整到2009年時的1008個,減少了577個行政單位和政區名稱,減少幅度為36%。從曆史上看,這樣的減少幅度是非常巨大非常驚人的。二是鄉改稱鎮,鎮改稱街道。2000年,有街道92個,占比不到6%;鎮679個,占比近43%;鄉814個,占比超過51%。2009年的時候,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街道156個,占比超過15%,比2000年猛增了近10個百分點;有鎮574個,占比接近57%,比2000年時劇增了14個百分點;有鄉27個,占比近28%,比2000年猛降了23個百分點。

重慶老地名怎麼說(重慶地名有什麼文化特色)1

這種變化是空前巨大的,而且這種調整似乎還沒有完全結束。我們考察政區地名的用字情況,沒必要考察“鄉”“鎮”“街道”“縣”“區”等政區通名。我們隻對專名部門進行考察。為了叙述方便,未作特殊說明時,文中所說“地名”“名稱”或“政區地名”“政區名稱”等都是指專名,不含通名。

我們将考察重慶市政區地名專名部分的用字特點。由于漢語一個音節就用一個漢字表示,一個漢字基本上就是一個音節。所以,在叙述中有時用“音節”代替“字”,說單音節就是一個字,雙音節就是兩個字,多音節就是含三個或三個以上漢字,以此類推。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在研究中,除作平面的靜态描寫外,還适當地将曆史數據進行分析與對比,作曆時的動态分析與比較。動态的曆時數據有時更能說明問題。

重慶老地名怎麼說(重慶地名有什麼文化特色)2

(一)地名用字統計

關于政區地名用字情況周文德做了詳細統計。2009年,重慶1048個鄉鎮級以上地名,總共使用漢字2220字次。使用了595個不同漢字。其中,出現在地名末尾的漢字309個不同單字,占使用單個漢字總數的52%,也就是說,超過一半的所用漢字用在了地名末尾。這些地名尾字多數是通名漢字。使用次數最多的5個漢字分别是“龍”“溪”“石”“家”“山”。表3.1所示。

表3.1 重慶使用最多的5個漢字

用字

總頻 次

地名 開頭

中間

結尾

80

39

8

33

55

2

2

513

50

36

1

13

46

0

13

33

39

1

4 34

除上述5字外,出現頻次較高的字有如下情況。出現頻次超過30次的有3個字(漢字後的數字表示出現頻次,下同):“大”34次、“橋”32次、“坪”30次;出現頻次超過20次不足30次的有13個字:“南”27次、“雙”27次、“安”26次、“江”26次、“壩”24次、“河”24次、“平”24次、“城”23次、“新”22次、“口”21次、“三”2l次、“水”21次、“白”20次;超過10次不足20次的有32個字:“興”19次、“高”17次、“金”16次、“路”l6次、“沙”16次、“陽”16次、“中”l次6、“東”15次、“峰”l5次、“和”14次、“馬”14次、“雲”14次、“塘”13次、“天”l3次、“子”13次、“長”12次、“太”12次、“土”12次、“永”12次、“風”11次、“黃”11次、“泉”11次、“市”11次、“田”11次、“渡”l0次、“隆”10次、“門”10次、“清”10次、“灘”l0次、“萬”10次、“五”10次、“魚”10次。

重慶老地名怎麼說(重慶地名有什麼文化特色)3

(二)地名文化特色

通過對2000年、2005年、2009年三個時間段地名用字情況的統計和比較,我們發現了重慶地名用字的一些特點。1.尚“龍”的“龍鄉”文化出現頻次最高的漢字是“龍”字,在統計的三個時間段裡,“龍”字的使用頻率都高居榜首,而且遙遙領先于第二名。2009年時,“龍”字使用80次,遠遠超過第二名“溪”字的55次。2009年,重慶1048個區、縣、鄉、鎮、街道地名,總共使用漢字2220字次。“龍”字就占了3.6%。2005年時是79次,遠遠超過第二名“溪”字的58次。2000年是109次,也遠遠超過第二名“石”字的77次。2000年,所用總字次為3297字次,“龍”字就占了3.3%。

從這一點我們似乎明白了,為什麼重慶的龍在全國那麼有名,特别是重慶的銅梁龍,馳名中外。在中國大型集體活動中,我們總能看到銅梁龍的身影,這與重慶人特别喜好龍有着深刻的淵源。重慶銅梁有“龍鄉”之稱,這是當之無愧的。

有學者認為,龍是古代巴人崇拜的圖騰,巴的得名就與“龍”有關。鄧少琴甚至認為龍為神化之巴。他說:“蛇在殷世,則以‘龍’稱之……像巨口長身之蟲,蓋即‘巴’字。龍為神化之巴,無可疑焉。”今天,我們從重慶地名用字的事實中,似乎也能印證鄧少琴先生的說法。重慶人對“龍”已經不是一種偏好與熱愛了,而是一種圖騰崇拜了。

2.山、溪、石、坪、壩的地貌特征

從2000年、2005年、2009年三個時間段地名用字情況的統計中可以看到,字頻最高的幾個字沒有什麼變化,“山、溪、石、坪、壩”這幾個漢字在三個時間段的統計中都居前十位。這幾個字恰好反映了重慶的地形地貌特點。山多、溪流多、石頭多,坪壩也不少。

3.“橋”字地名

與“橋都”文明帶“橋”字地名用字非常多,是人類物質文明建設的地名用字中頻率最高的一個,在高頻字中,這種現象是少有的。之所以會這樣,與重慶的地形特征不無關系。重慶山稠嶺複,溝縱澗橫,江河流深。出行十分不便,唯一的好辦法就是搭建橋梁,以濟江河。大江大河建大橋,小溪小澗搭小橋。橋成了人們生産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們交通運輸中的重要關節,随處可遇大大小小的橋梁。風格各異,材質有别,寬窄有度,長短随地就形。可能沒有哪個地區能有重慶這麼多的橋梁了。

重慶有最早的石拱橋、最早的桁架拱橋、最寬大的橋。細讀重慶“橋史”,也就是讀一部重慶的發展史,橋梁已經和這座城市的發展血脈相連。國際著名橋梁建築工程大師、美籍華人鄧文中先生說,重慶是名副其實的“橋都”,橋梁數量最多、橋型種類最齊全,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重慶被譽為“中國橋梁之都”,也就果真名副其實,實歸名至了。

據了解,從橋梁數量看,截至2007年底,重慶建成的公路橋梁就有5000多座,非公路橋梁就數不勝數。到2009年5月,重慶的“橋梁總數已超過萬座”。一個隻有2000多居民的酉陽縣龔灘鎮,橋梁衆多,各式各樣的橋梁成了古鎮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卷拱橋、平闆橋、橋重橋、屋架橋、大橋包小橋。在一條順岩壁而下的溪流上竟架了18座橋,當地人稱“一溝十八橋”。由此可以管窺重慶橋梁之一斑。重慶的橋梁有着悠久的曆史,自古以來,人們就在不斷地建橋修橋,所以才有那麼多的“橋”字地名。

重慶老地名怎麼說(重慶地名有什麼文化特色)4

4.姓氏地名多為移民的結果

帶“家”字的地名數量衆多。2000年和2009年的統計,“家”字使用頻次排第4位,2005年時排在第3位。以姓氏命名地名在重慶是一個普遍現象,鄉鎮以上政區地名以姓氏命名的就有如此之多,而村落、居民點等地名用姓氏命名的就更普遍了。鄉、鎮、街道地名涉及的姓氏有41個。它們是巴、白、柏、包、保、蔡、陳、鄧、丁、董、馮、杠、高、郭、黃、季、姜、李、任、施、石、孫、覃、譚、黃、季、姜、李、任、施、石、孫、覃、譚、陶、田、童、王、吳、肖、謝、熊、徐、餘、曾、詹、趙、周。

以家族姓氏命名地名,與明清時期的川渝移民政策有很大明清之際,長期的戰亂和嚴重的自然災害,對四川和重慶地區造成了災難性後果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比如乾隆《富順縣志》卷五載,當時全縣“民之存者不一人,若能完其家室者,幹萬中不一見也,雞彘絕種已數年"。在四川最富饒、人口最密集的成都平原,情況嚴重到"成都所屬州縣,人煙斷絕千裡,内冢白骨亦無一存,子遺無可為食,地中掘枯骨而糜之以糊口"。巴蜀的絕大部分地區,似乎已成為“無人區”。面對因戰亂造成的極度蕭條,清王朝為了恢複經濟,于順治十年(1653年),開始推行鼓勵移民入川的政策,主要從今湖北、湖南,以及陝西、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招徕大量移民。在湖廣(湖北、湖南)移民中,又以湖北人最多。這就是清代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順治十三年(1656年)正式提出"招流墾荒",通過行政和财政等手段,動員組織流民回原籍開墾複業,企圖以川民而實川戶"。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頒行“招墾條例”,以一系列優撫措施吸引各省無地、少地民戶或災民舉家入川墾業。在插占為業政策的鼓勵下,大量移民來了。

位居川東門戶的重慶,自然是外省移民經長江東來的第一站,移民看到重慶是個經商的好地方,河谷地帶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便聚族定居下來。川渝地區許多以家族姓氏命名的地名,就是這種插占為業"移民政策下,移民移居地的地名命名方式。移民來到新地方,既不知該處叫什麼名字,也不知道别人把這裡叫什麼名字,于是,大家都以自己的家族來命名所插占"之地。這樣的地名命名方式是非常自然而普遍的。重慶的"家“字地名如此衆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敬請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