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宿夜花
有一類人,從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跟他點出來吧,他從不會痛痛快快承認,叽叽歪歪一大堆,就是對自己的錯避重就輕;還有一類人,就是見不得别人比自己強,也見不得别人的節制自律,總想方設法對其打擊、擠兌,“嫉賢妒能”一詞大概就是這麼來的。
第一次看《火力少年王》時,注意到的是李非米莉的cp組合,也注意到了邁克酷炫的“擦玻璃特效”,總以為李非的複仇線是全劇唯一的核心。多年後重溫,卻發現主角團江海隊隊員内部的摩擦磨合中的共同成長,才是這部40集電視劇的靈魂。8名帶着各自目的(“各懷鬼胎”)隊員從各種貓膩抓馬中實現自身的蛻變,是我在第一次看時未曾注意到的。
如果說李非與邁克之間的“東方意念”與“西方速度”之争還是天才間的内部矛盾,那麼李非融入江海隊集體的過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江海隊隊員接納李非的過程),正是關于普通人如何看待“強者”的故事。
1.李非——招人妒者是天才
如果說李非從被排擠到被接納,在主角團内的好感度是循序漸進飙升的,那麼不妨看看哪些人是不太容易被擠兌的。
宋園的優勢在于性格,正如他的外形——“圓潤”。實力不突出,看似是劣勢,卻在很多情況下不是一件非壞事,因為對其他人沒有利益沖突,構不成威脅,也就構不成競争關系,反而很難引來他者的敵意,避免了犯小人、惹人妒的可能性。
人畜無害的可愛肉彈,放在任何團體内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種角色。有零食免費供食,有肉臉免費撸摸,還可以免費幫忙跑腿做事。而扮演此類角色的人,通常性格也随和豁達、心大不計較。
雖然電視劇中也用了不少細節展示王曉花、米莉兩位女性角色之間的貓膩抓馬,但在一個男女比例失衡(2:6)的團體内,女性通常不會是被擠兌的角色。無論性格如何,隻要不是ky精附體抑或是情商感人,收獲一波舔狗,問題不大。
矛盾沖突的核心,還是在于其餘五個角色:李非、麥軍、丁偉、毛大宇、米範。
在江海市少年悠悠圈(這一封閉圈子)内,麥軍是當仁不讓的冠軍,金字塔尖的人物,是備受矚目與尊崇的實力派代表。
實力不俗、正直當打之年、作為江海隊中流砥柱的丁偉與毛大宇,自然是渴望通過讨好強者,來穩固自身的位置。因此,在電視劇的前半部分,唆使、“pua”小隊員宋園米範并巴結、舔捧、谄媚隊長麥軍的事,這二位沒少做。
這是二人的素質問題嗎?或許很難這麼歸類。
試想一下,各個團隊内,那些處于中間位置的重要角色,最愛幹的事不就是谄媚逢、迎實力派核心,同時擠兌、支使後輩嗎?這正是麥軍——丁偉、毛大宇——米範之間的關系寫照。
打破這種關系局面的是李非。
李非的到來,對于米範來說,是個驚喜。對于理想主義少年而言,所謂的“隊長”、山頭潛規則、男性小團體,不過爾爾,一個空降的世外高人,才是真正的英雄。當他看到李非展現碾壓式球技、做到了悠悠球雜志上的“碟飛滿天”(流星飛碟的變招)時,就差送上膝蓋了。
敵意最大的,固然是在原本團隊内處于優勢地位的三位——隊長兼領導者麥軍、中流砥柱丁偉與毛大宇(從趨利避害的角度看,李非的到來弱化了他們在團隊内的優勢,他們的惡意也是條件反射式的)。
不論是壓倒性的實力,還是完美主義的人格,對這三位都是一種“公開處刑”。更細化下來,這三者對李非的“敵意”又是不盡相同的。
麥軍的敵意,是李非的到來,對他“王者地位”的沖擊。他開始不斷地言語挑釁、穿小鞋使絆子,逼着李非與他對決,希望通過比試一決高下,證明自己的實力。
丁偉與毛大宇的敵視,是有相似之處的。李非,是個外來者,突然以巨星之姿空降一個團隊,“信任成本”問題,是天然存在的。他可以用實力征服少年米範,用美貌征服女性王曉花和米莉,但讓三個相對成熟的男性去接納他,絕非易事。
從人設上看,毛大宇蠢直得不能再蠢直了,雖然他也覺得李非空降而入,察覺到了“威脅性”,也不乏防備心,但畢竟他更多的任務,是做王曉花的舔狗。
丁偉,是解鎖整個隊人物關系的核心。很多時候,影視劇中的“反面人物”通常是人性化的,因為他們身上很多廣泛存在于人類骨髓裡的負面特質。
自始至終,他對李非的惡意,都是最深的。
在他眼中,李非是從美國來的,拽得不行、優越感爆棚;李非少言寡語,從不參與他們三人小團體的那些勾當;李非空降而入,又取得了隊友的信任與崇拜,是對麥軍與他的威脅。
如果說丁偉對麥軍的崇拜,是普通人、優秀者對強者的愛慕與欣賞,那為什麼面對更強的李非,丁偉毫無好感呢?
對于丁偉來說,麥軍是身邊的榜樣與偶像,是在自身價值體系、視野之内可以觸摸、交流的對象;而李非是一個從外部空降的“怪物”,他深不可測的實力降維碾壓整個江海隊,他的出現改變了原來團隊内的實力配比、能力分配的格局。(更通俗地說,麥軍作為隊長及隊内最強者時,麥軍“老大”,作為麥軍“小跟班”自然是當仁不讓的“二号”。)
當自身的優勢受到侵犯,而産生失落時,這種恨意就很難彌補了。從這個角度看,無論是說丁偉“二五仔”也罷,“狗頭軍師”也罷、“真小人”也罷,他的惡意,并非是空穴來風的。
自始至終,麥軍都不是個惡人角色。相反,他是生活中一種十分常見的典型,在任何團隊内,都有那種實力突出、占據主導地位的人。不巧的是,麥軍與李非的差距,是“地才”與“天才”的距離。當他争勇鬥狠的心理,遭到了李非壓倒性的打擊後,他開始接受了這一事實。畢竟,實力相近的人之間,容易“互相不服”,實力差距過大,也就不存在服不服一說了。
有意思的是,當麥軍逐漸承認了李非的實力,端正自己的心态後,他在隊中的威望卻不降反升。在李非為與邁克即将到來的宿命之戰一籌莫展、脫離團隊之際,麥軍逐漸成為了凝聚江海隊的核心。當他擊敗城南隊的挑釁者時,隊内的隊員開始發自内心的為他喝彩,而不是開頭對“隊長”權威的強制性臣服。
03.丁偉為什麼自始至終都“站”麥軍?說回丁偉,雖然在電視劇《火力少年王》的結局,丁偉被編劇強制與李非和解,但劇情發展的根基是很不牢靠的。即便到了後期,李非的團體領導者地位深入人心後,他也依然更傾向于維護麥軍。
丁偉也并非沒有高光時刻,米莉與王曉花pk決定最後一席正賽名額時,隻有他以最快的速度說出來最公正的結果(不分上下)。
所以丁偉并不能算是一個見風使舵的投機小人,他也沒有對誰采取“雙标”,他的價值觀自始至終一以貫之。他對麥軍的友誼也是發自内心的,即便是看到了更強的人,也沒有去谄媚讨好,而是永遠把對方當做自己世界裡的偶像與英雄。
雖然《火力少年王》的結尾,丁偉與李非的“和解”不算牢固,但也并非是絕對的突兀。縱使他們之間并無信任根基與情感上的親近認同,但一個更具備侵略性與闖入者身份的邁克(李非的宿敵)的出現,側面拉近了他與李非的心理距離。在李非用終極聖光戰勝邁克後,丁偉用“聖喬隊”的隊服站到了“江海隊”裡為李非祝賀,這樣的結局也是很微妙的。
沒有研究過心理學,隻能從感官上去剖析這種心理。
其一,知根知底的人,情感紐帶、關系根基是更深的,尤其是丁偉與麥軍彼此還都了解對方的缺點、知曉對方做過的“龌龊事”;
其二,身邊的優秀者,是榜樣,是想親近、崇拜的對象(自身認知水平、能力範圍、生活視野内的),過于高境界、高層次(以“壓倒衆生之姿”出現)的傑出者,就不可避免地令人産生畏懼心理與面對未知事物的壓力。
丁偉是主角團中帶有最多負面特質的角色,于他而言,接觸麥軍的“舒适度”是要遠遠高于李非的。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接受别人比自己強,真的就那麼難嗎?
雖然說李非的“東方意念”戰勝了邁克的“西方速度”,是主角光環下的一注強心劑。但電視劇裡男女主人公李非與米莉之間的一句信條,還是可以作為對這個問題的總結:每個人的特長是不一樣的,必須根據自己的特點和感悟慢慢摸索,這樣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球感。
本質上,《火力少年王》雖然名字裡有“火力”,但不是一部标榜“熱血”的劇,而是主張一種當代價值觀下的精神成長。代表極端速度的邁克、争勇鬥狠的麥軍,都敗下陣來,心魔纏身、不夠自信的李非、米莉都在不停地感悟自我後實現了質的飛躍。
告别了青春年少時無知無畏的張狂,不再去追求表面的虛妄無意義的争強鬥狠,根據自身的資質條件,發揮自己的特長與價值所在,固然是符合物盡其用的道理,這是理應主張的價值觀。
但雞湯好喝,喝下去卻也難。現實中,并非每一個人都有寬廣的心胸、豁達的心态,如何接受别人更強,接受強者的碾壓式打擊,怕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