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21:31:46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1

采訪、撰文 | 芝士鹹魚

十點人物志原創

前不久,“二舅”視頻被不斷刷屏,時至今日,我們無需再去重複探讨視頻的真實性,更令我感興趣的是标題中“精神内耗”一詞。

我們似乎越來越關注精神内耗以及缺乏意義感等心理話題。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學者傅小蘭表示,國民心理健康問題呈現出比單純軀體健康問題更突出的态勢。《2022國民健康洞察報告》也顯示,各種健康困擾中,焦慮、抑郁等情緒困擾穩居第一,情感關系、職場壓力持續攪動着人們不安的内心。

知名心理咨詢師陳海賢,長期工作在心理咨詢的第一線。他自2006年開始從事心理咨詢,至今已16年,曾在知名高校心理中心任職過,如今是獨立心理咨詢師,接待咨詢超8000人次,專攻自我發展與親密關系領域。

他寫過3本心理學暢銷書籍,每本都引起了熱烈反響,也曾開展以自我發展為主題的課程,提及話題十分貼近當下人群。這些書籍與講義被反複地閱讀和收聽,有讀者稱,自己很想找陳老師聊聊,将所有困惑告訴他,但在讀完書後她才明白:

“答案已經在書中,答案就在我心裡。”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2

心理咨詢師陳海賢所著書籍

從青春期開始,在升學壓力以及外界評價的困擾下,陳海賢就對心理學産生了濃厚興趣,他喜歡讀書,讀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被個體内心的廣闊空間所吸引。此後的閱讀和成長中,他的注意力逐漸從解決自身困惑過渡到了對他人的好奇。

陳海賢認為,某種程度上,所有人都有心理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回答自己該如何“安身立命”的話題,但我們并不是時時都有答案。而國民心理像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我們的困惑背後,是時代的困惑。

作為心理咨詢師,他的工作便是和來訪者站在一起,從他們陳舊無望的舊故事中,慢慢地發展出一個新的、更有希望的故事。

十點人物志和陳海賢聊了聊,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出現心理問題?我們有沒有可能擺脫那些心理障礙?

以下是十點人物志對陳海賢的訪談。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3

“特定的心理病,是一種時代病”

十點人物志:有人說心理病也是一種時代病,你認同嗎?近2年,中國人多出了哪些時代病?

陳海賢:更準确的說法是,特定的心理病是一種時代病。

現代心理學流派鼻祖弗洛伊德,他所發明的精神分析理論起源于維多利亞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們強調的是極端的禁欲主義,但我們都知道,欲望無法被禁止。

那時,很多女性得了一種叫歇斯底裡的精神疾病。這是一種癔病,古希臘醫師希波克拉底認為,性生活的匮乏, 導緻女性體内幹涸的子宮為了尋找水分而四處遊走,從而引發歇斯底裡。

歇斯底裡就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時代病。

你看,我們每一個人都受我們所處時代的影響,我們的心理就像時代的一面鏡子。心理學家阿德勒有種說法,“精神分裂是對不正常世界的正常反應”。簡單地說,當你生活在一個不正常的世界,你得了精神分裂症,這是正常的。如果你沒得病才不正常。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4

“時代病”這個說法很好,好在它能通過我們的心理得病,來反映出我們的時代病了。

以我研究的兩個領域為例,從自我發展的角度,“焦慮”是一種時代病。因為所有焦慮并非伴随着威脅,而是伴随着不确定。而這幾年有太多不确定,不知道今天的工作能不能保得住,不知道未來的經濟發展會怎麼樣。他給人帶來的影響,是讓人變得短視,不去做長期計劃,由于人失去了長期規劃,又會失去一種意義感,失去“我要長久經營我的生活”的信念,這會産生一種空虛感。

從親密關系的角度,我覺得我們的時代病是“自我變得越來越重”,甚至演變成了某種程度的自我中心。我們都很注重自己的感受,注重自己的發展,自我變得越來越重,而關系變得越來越“輕”,導緻了年輕人不想結婚生育,即使結了婚也很容易離婚。

我們對自我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對于關系和家庭的重視。我們不再願意為親密關系去改變、去付出和妥協,既向往親密關系,又沒有辦法去經營它,慢慢地,大家對親密關系這件事,對天長地久的愛情本身,就失去了信心。

從前的時代病是“重家庭而輕自我”,把自我的願望發展壓抑起來,為家庭做犧牲,現在的時代是反過來的,“重自我”給我們帶來自我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種人和人之間的孤獨感,對關系的不信任。我們不知道如何才能将人生托付給别人,它讓我們不會愛,不知道怎麼去愛。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5

十點人物志:剛剛你提到不确定性讓年輕人缺乏意義感,韓劇《我的解放日志》中有句台詞,“我雖然不至于不幸,但也不快樂”引發很多共鳴,缺乏意義感是時代病嗎?

陳海賢:要我看,缺乏意義感比泛泛的時代病還重要。缺乏意義感算是一個生死問題。隻有死人完全沒有意義。所有活着的人都需要意義。或者說我們活着,就是在尋找自己的意義。

很多缺乏意義感的年輕人,其實他們也找到了一個意義,可是這個意義太弱了,不足以寄托自己的生活熱情。比如說我們漂浮在海面上,有些人的意義是一塊很大的陸地,可以在上面創造生活建立家園。有些人的意義隻是一塊勉強能站上去的浮闆,這塊浮闆還随時可能會沉下去。

有位心理學家講過,“當你問生命意義是什麼的時候,你要知道,你不是提問者,而是要給出答案的人。”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6

年輕人為什麼覺得沒有意義感,他們從社會的現成意義裡不容易找到答案。他們不再認同這些現成的意義。現成的意義可以是愛情和家庭,或是事業奮鬥,這是上一代人找到的意義感,但今天的年輕人覺得愛情沒什麼意思,留給自己成就事業的機會也不多,他們不認同上一代的人或者别人給的意義,一時又找不到自己的意義感。

前段時間,“二舅”視頻很火,他的身體殘疾,也沒有所謂的前途,職業是木匠。二舅的生活看上去跟意義感相差很遠,但當他專注于做手裡的木工活,創造出了一些東西,投入創造的過程中,會天然産生一種意義感。

當你不在創造的過程裡,而是用一個很大的标準去否定它,這個時候就會缺乏意義感。缺乏意義感的原因在于我們被一些“大問題”困住了,沒有實際地進入生活本身。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7

“我們會關心外界,因為它跟我們有關”

十點人物志:整個上半年大環境比較動蕩,熱搜上充斥各種大事件,諸如戰争空難疫情……我們該保持對外部環境的高度關注嗎?

陳海賢:無論我們“應不應該”,我們也一定會(笑)。我們一定會關心外界發生的事,它跟我們有關。

我是心理咨詢師,可前幾天因為兩岸局勢,我也不停刷屏,不停地去看,直到現在還在想究竟發生了什麼。外界太影響我們了,所以我們一定會想去了解它,并尋找某種精神上的共鳴。

但是,如果這些事讓你特别焦慮,完全影響你的生活了,你也可以把這種關注控制在一定限度裡。

我們心理學很推崇“控制的兩分法”:分辨什麼是你能控制的,什麼是你不能控制的。接納你不能控制的,改變你能夠控制的。

這句話包含着很深的智慧,由古希臘斯多葛學派演化而來。斯多葛學派認為“我專注眼前能做的事,不去想那些我控制不了的事,這樣我才能過好生活”。

斯多葛學派誕生于古希臘特别動蕩的年代,遭遇多種災難饑荒,每個人都活在未知中,這個哲學流派便逐漸流行起來。

如果未來有一天,我們的外部環境變得更混亂,斯多葛學派的理念也會重新流行,我們會不斷地發展出一種智慧,提醒自己改變我能控制的事,接納我不能控制的事。

這樣我們就構建出了一個生活圈。在這個生活圈裡,我有我可控的東西,可以發展自己,也有安身立命的地方。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8

十點人物志:外部環境動蕩,不少人開始向内探索,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向内探索是好是壞?

陳海賢:我的老師是這樣講的,“有些問題的答案不在你的頭腦裡。”

就比如說台海局勢會如何發展?疫情什麼時候結束?中國經濟怎麼發展?你自己未來怎麼發展?通過想這些問題,我們隻是想要獲得一種控制感,但它不會有答案。

我們心理咨詢師經常說一句話,每個人看世界,都戴着一幅特制的眼鏡。悲觀者能看到更多悲觀之處,樂觀者看到更多樂觀的地方。

向内探索不是尋找一個你頭腦裡的答案,而在于仔細地審視你看世界的“眼鏡”是什麼樣的,這幅“眼鏡”對世界是如實反映,還是有特定的扭曲?如果有扭曲,這些扭曲背後,又是我們怎麼樣的心理需要?

所謂的向内探索,是去探索這副眼鏡。這樣它才有意義,你可以通過了解你自己,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為更多的可能性保留空間。

十點人物志:向内探索與精神内耗相關嗎?造成精神内耗的成因是什麼?

陳海賢:向内探索和精神内耗不同,剛剛我們說了什麼是向内探索。而我理解的精神内耗,是理想和現實出現巨大的落差時,我們既無法接受現實,也沒有辦法追求理想,我們被卡在中間,進退兩難。

心理學家卡倫·霍尼提出過經典的比喻,我們想讓車運行,一隻腳踩油門,另一隻腳踩刹車,踩油門和刹車時都很使勁,導緻這輛車隻是在空轉,怎麼也發動不了。

這是對精神内耗最好的比喻,我們的能量和動力在這樣的空轉中被痛苦地消耗着。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9

當你想做一個決定,比如“要不要辭職?”,你會不停地想,大環境這麼難,目前工作還算穩定,怎麼能說辭就辭呢?當你走到了公司,看到某些老闆的嘴臉,又會覺得哇這太讨厭了,我這份工作有什麼意義呢?但當你下班回去,冷靜再想想,還是覺得不能沖動,辭職的風險太大了。

所有無法接受現狀,又沒有辦法往下個階段去的人,都在内耗。有時候内耗的過程會非常漫長,甚至會持續好幾年。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10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11

我有位朋友,長期處于“換不換工作”的内耗裡,他總是糾結哪怕換工作,自己也不一定能夠做得更好。後來他适應了一份新工作,也從内耗中走出來了。我問他是怎麼解決的,他說自己突然悟到了一個道理,“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是他找到的出路。

走出内耗的根本,是當我們的智識進步到一定程度,對于事物的評價标準變了。以前困住自己的矛盾,變得不那麼重要。

每個人都在努力地給自己找出路。這需要我們尋找新的可能性,也需要我們創造新的經驗。自我的發展是一個打碎又重建的過程。想要打碎自己,就需要去行動,從行動中尋找答案,而不是在頭腦中尋找答案。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12

“某種程度上,所有人都有心理問題”

十點人物志:從你的經驗來看,現在出現心理問題的人增多了嗎?

陳海賢:我不知道該怎麼定義“心理問題”,所以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要我說,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

之所以你有這樣的感覺,一是因為我們對于心理狀态的關注度增加了。原來你覺得沒那麼重要的負面情緒,現在會認真地想這或許是心理疾病。其次,尋求心理咨詢的人也在增加。時代在發展,心理咨詢作為一種專業工作,在慢慢被大家所接受。

什麼是心理問題呢,其實定義很模糊。如果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隻要沒有達到自我實現的人,都會有心理問題。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13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但“自我實現”是很奇怪的,哪怕達到了所謂“自我實現”,也還是會有心理問題。

因為工作的緣故,我見過一些企業家,其中有位企業家在年輕時努力創業,對家庭不管不顧。後來他的企業逐漸擴大,創造了很多财富,可他遇到了心理上的瓶頸。

忽然有一天,他覺得,“我這麼忙,我這麼努力經營企業為了什麼?”

他給自己買了一個很大的房子,門前種了漂亮的梅花。以前他看到梅花的時候,會有點高興。可是現在他早上起來看到這些花,一點感覺都沒有。他甚至對這個世界都沒有感覺了,他還是抑郁了。

是他這個人有這個問題?還是他以前所追求的都沒有意義?我想,這隻說明,他重新到了某個階段,一個尋找新意義的階段。

他要重新去尋找自我的意義,尋找什麼事能夠讓我寄托自己的人生意義。

很多人所謂的心理問題,都是如此。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14

十點人物志: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咨詢師負責解答還是傾聽?

陳海賢:這個問題背後,是很多人對心理咨詢師的一種誤解,以為我們在心理咨詢流程中扮演一個固定的角色。實際上心理咨詢是個動态的過程,一個心理咨詢師要在其中扮演很多種角色。我們跟來訪者一起去探索他的經驗,有時候作為傾聽者,有時候作為解答者,更多時候我會是個提問者。

咨詢師要根據談話的過程,随時扮演不一樣的角色。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15

陳海賢所著書籍

心理咨詢有個别稱——“談話療法”。指的是我們這種對話,要跟藥一樣有效,不能泛泛而談。來訪者現在面臨什麼問題?這個問題怎麼來的?背後涉及怎樣的人生經驗?他為自己找了哪些出路,哪些出路有效,哪些出路沒有效?我能幫他探索哪些他忽略的經驗?這背後又暗示了哪些可能的出路?

它是這樣一點一點,沿着一條線索往前走。

整個咨詢過程,我們這行常用“和來訪者共同走一段路”做比喻。這條路就是沿着一個問題慢慢往前走,逐漸看到了一種新的可能性。隻是可能性而已,不一定就是出路。但這個可能性對深陷僵化陳舊的舊故事中的來訪者,就是一種希望。這種可能性是通過加深他對自己的問題來的,同時,這種可能性蘊含着新的嘗試的方向,讓他能夠去跟現實碰撞,産生新的經驗。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16

十點人物志:做心理咨詢有一定門檻,需要來訪者具備時間、金錢以及認知水準,有種說法是“窮人做不了心理咨詢,這是針對富人的服務”,你認同嗎?

陳海賢:心理咨詢從流行開始,就是針對美國中産階級的。當時很多人會認為擁有心理咨詢師或者精神分析師,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但其實也有一些咨詢師,會專門給窮人的孩子做咨詢,比如知名家庭治療師米紐慶。

他的咨詢方式是跟貧民窟的家庭打交道而發展出來的,可以親切地把臉伸過去告訴調皮的孩子,“你要摸我的胡子嗎?”也可以對一個厭食症的女孩面目嚴厲,還可以負責地以1美金的酬勞為紐約醫療系統改革而奔走。

他是我老師的老師,我心理咨詢的取向,也是跟随米紐慶的流派。

心理咨詢師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和資深心理咨詢師聊了聊)17

知名家庭治療師米紐慶

從中國的現狀來說,大部分心理咨詢也還是為中産階級服務,無論是收費還是人們的認知都有門檻,如果想将門檻降低,第一是能降低收費标準,第二是培養更多合格的心理咨詢師。

當合格的心理咨詢師增多,甚至變成公共服務的一部分,門檻自然會降低。其實很多居委會工作人員、社工正在接受心理咨詢的培訓,也是希望能為有需要的人做一些收費很低的心理咨詢服務。

十點人物志:心理咨詢門檻較高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做哪些準備,才能将一次心理咨詢的效果最大化?能不能給自己做心理咨詢?怎樣去調節自己的情緒?

陳海賢:我覺得将心理咨詢效果最大化,最好方法還是找一個合适的心理咨詢師。

怎樣去找一個适合你的咨詢師?你可以提前在網上搜索這位咨詢師的學術背景和擅長領域,還可以看看他寫過的文字作品的風格,初步判斷對方能否理解你遇到的問題。當你經過了初步判斷,可以嘗試去聊一次。

如果你跟這位咨詢師聊不來,就不需要繼續。如果你感覺還不錯,甚至可以直接問他,你怎麼理解我的問題呢?好的咨詢師都會有比較直接的回答。

如果遇到比較簡單的心理問題,你也可以進行心理上的自我幹預,你可以問自己:

我到了該改變的時候了嗎?我想不想要改變現狀?

如果答案是肯定,那你接下來可以自問,我現在能做的改變是什麼?我願意做嗎?

當你到了這一步,可以做一些簡單方法來調節情緒,比如說跑步,運動,能夠刺激多巴胺,從而改變情緒。你也可以建立一段關系,找人交談,還可以參加一些心理自助的活動,做正念或者寫一些記錄心情的日記,都會有效果。

如果能找到一件事,讓你感覺不想讓它結束,希望它能一直延續下去,這個人就是幸福的。

這聽上去很難,但也未必那麼難。簡單來說就是:專注精進,順其自然。

對于那些控制不了的事,我們就隻能順其自然。可是你一定也有些東西是想牢牢抓住地,能夠投入其中的,則适合專注精進地做。

如果能區分這兩種态度,并且能夠分辨什麼事可以順其自然,什麼事可以專注精進,或許你已經有了答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