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較前有所增加,可能與檢查手段改進檢出率增高有關。強脊被稱為“不死的癌症”。患者疼痛明顯,晝夜不息,活動明顯受限,極度痛苦。主要侵犯中軸骨,其特點表現為脊椎的韌帶附着處發生骨化,最終導緻脊椎強直、僵硬和畸形。患者類風濕因子95%為陰性,又稱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發病在15~30歲,男多于女,男:女=14:1。
發病機理: 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感染、損傷有關,目前歸為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初症狀多為腰痛 。腰痛或不适是本病最常見症狀.發生率90%左右。其發生隐匿,常為隐痛,難以定位。開始時病人常覺得疼痛或不适,部位在臀深部,疼痛嚴重者常位于骶髂關節,有時可放射至髂嵴或大腿後側。以後逐漸出現僵硬,特别是晨起時明顯。嚴重時可使病人在睡眠中痛醒,甚至要下床活動後始能重新入睡,為病情活動的指征之一。本病腰痛休息不能緩解,活動反而能使症狀改善。
2.晨僵
也是強直性脊柱炎常見的早期症狀之一。病人早起覺腰部僵硬,活動後可以緩解.晨僵也是病情活動指标之一,病情嚴重者可持續全日。除活動外,熱敷、熱水浴也可使晨僵緩解。
3.肌腱附着點病變 即肌腱/韌帶骨附着點炎症,為強直性脊柱炎的特征性病理變化,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4.外周關節病變
半數以上病例病程中出現外周關節症狀。以外周關節受累為首發症狀者,一般認為20%左右。外周關節受累部位以髋關節最為多見。
随着病情進展,整個脊柱可發生自下而上(極少數為自上而下)的強直:先是腰椎前凸曲線消失,進而胸椎後凸而呈駝背畸形;随着頸椎受累,頸椎活動受限,此時病人體态變為頭向前俯、胸廓變平、腹部突出,呼吸靠膈肌運動,最後脊柱各方向活動完全受限,病人行走時隻能看見前面有限的一段路面。此階段疼痛、晨僵均不明顯,隻在某些仍有炎症活動的部位仍有疼痛。但此時由于整個脊柱發生強直,病人改變姿勢時自我平衡十分困難而很容易發生外傷,且外傷很可能為此階段疼痛突然加重的原因。
所幸發生完全強直的病例屬于少數,80%左右病人能勝任一般工作和生活自理,病變隻限于部分脊柱、甚至終生限于骶髂關節。
強直性脊柱炎還可以出現關節外表現 :包括急性前葡萄膜炎或虹膜炎 ,上行性主動脈炎、主動脈瓣膜下纖維化、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二尖瓣脫垂以及二尖瓣關閉不全、心髒擴大、房室傳導阻滞和束支傳導阻滞、擴張型心肌病和心包炎等。肺部可出現雙上肺尤其是肺尖纖維化、囊性變、甚至空洞形成。 腎損害主要為lgA腎病和腎澱粉樣變。本病慢性前列腺炎比正常人群多見.
輔助檢查: X線檢查,早期病變累及骶髂關節,關節輪廓模糊,關節軟骨下有毛玻璃樣骨質密度增加帶,接着出現關節骨折增生,關節間隙狹窄、消失,發生骨性強直,脊柱早期有骨頂疏松,然後有小關節腔隙模糊、變窄、韌帶鈣化,椎間盤纖維骨化,椎體間骨橋形成,廣泛韌帶鈣化,脊柱呈竹節樣脊柱,實驗室檢查有輕度貧血,白細胞輕度升高,90%患者紅細胞沿降率增高,類風濕因子95%陰性,90%患者HLA-B27陽性。
一般認為女性發病比男性晚,北京協 和醫院報告女性平均發病年齡26.8歲,比男性20.8歲遲6年;作者285例分析結果,女 性發病子均年齡25.4歲,比男性之22.3歲晚3年。 在病情嚴重性方面,一般認為女性病情較輕,較少整個脊柱受累。
治療:
早中期治療主要目的在于:1 控制炎症,緩解症狀 2 防止脊柱、髋關節僵直或保持最佳功能位置 3 避免治療所緻副作用
保守治療概要:
1 非甾體抗炎藥:首選,但強調個體化治療。短期服藥後症狀改善,如過快停藥,不利于達到抗炎效果,也容易引起症狀複發
2 柳氮磺嘧啶(SSZ):适宜于改善患者外周關節的滑膜炎,而對脊柱關節的病變作用至今尚無結論。目前國内常用。
3 甲氨蝶呤(MTX):對非甾體抗炎藥和柳氮磺嘧啶無效的患者可能有效。
4新型生物制劑:依賽普,對疼痛緩解明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