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科舉前三為什麼叫狀元榜眼探花

科舉前三為什麼叫狀元榜眼探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6 14:33:58

說起科舉考試,很多人都知道“狀元、榜眼、探花”的稱呼,影視劇也都把殿試前三名一律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至少在宋朝,狀元、榜眼、探花并不一定是殿試前三名的稱呼,直到南宋才相對比較固定,這其中經曆了一個變化的過程。

科舉前三為什麼叫狀元榜眼探花(閑話科舉狀元榜眼)1

狀元

北宋時期,殿試第一名就被稱為“狀元”。《宋會要輯稿》記載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三月,禮部上奏:“新及第舉人,自今欲令狀元用一節呵道,餘止雙控馬首,遇常參官斂馬側立。”

這裡講的是狀元及第後出行享受的待遇,“狀元”指的就是殿試第一名。

宋朝時,對殿試第一名還有“榜首”、“狀頭”等稱呼。

《宋會要輯稿》記載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上禦集英殿唱名,诏嘉王楷有司考在第一,不欲令魁多士,以第二人王昂為榜首”;

《石林燕語》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遂得呂文穆公(呂蒙正)為狀頭,李參政(李至)至第二人。”

由此可見,“榜首”、“狀頭”,與“狀元”同義,指的都是當年及第進士的第一人,因為“元”、“頭”、“首”在古代都是第一、最大的意思,故有此稱。

但宋朝也有将殿試前三名都稱為狀元的習慣,如《錢塘遺事》記載“狀元一出,都人争看如麻。第二、第三名亦呼狀元,謂之‘三狀元’。”可見,當時殿試前三名都可稱狀元,并不專指殿試第一名。

科舉前三為什麼叫狀元榜眼探花(閑話科舉狀元榜眼)2

榜眼

北宋初年,榜眼不指殿試第二名,反而是殿試第三名的稱呼,《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若拙(人名)雖以第三人及第,然素無文。舊語第三人及第号‘榜眼’,因目若拙為‘瞎榜’。”足以說明,北宋時期榜眼是對殿試第三名的稱呼。

到南宋時期,榜眼的内涵發生變化,成了殿試第二名的稱呼。如《宋季三朝政要》記載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上親試舉人。……時已取周坦為狀元,群臣賀曰:‘喜陛下今日得周、邵’于是澤(邵澤)為榜眼。”可見最遲到南宋理宗時,狀元、榜眼已固定為殿試第一名、第二名的專屬稱呼。

探花

探花的最初意思,跟後來相差更遠。

北宋殿試結束後,朝廷會主辦期集活動,以示慶祝,參加期集的都是當科及第進士,期集期間有“探花”活動,選擇當科之中年齡最小的兩名進士在瓊林苑中摘取鮮花,此二人便被稱為“探花郎”。

科舉前三為什麼叫狀元榜眼探花(閑話科舉狀元榜眼)3

王明清《揮麈前錄》記載:

“李昌武宗锷之子昭遘,十八歲鎖廳及第,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不逾是歲登甲科,凡三世俱曾為探花郎,亦衣冠之盛事也。”

此記載是說李宗锷的兒子、孫子、重孫三代都是不到十八歲即進士及第,并且都是同榜最年輕的進士,因此充當期集時的探花郎。可見,至少在北宋時期,探花指的是當年最年輕的進士。

到南宋時期,探花的内涵發生變化。成書于南宋的《朝野類要》記載:

“選年最少者二人,于聞喜宴日,先到瓊林苑,折花迎狀元吟詩。此唐制,久廢。今人或謂第三名為探花者,非是。”

這條記載不僅說明探花最初是指進士榜中最年輕者,還指出南宋時探花已經演變成殿試第三名的稱呼,這在當時就是一種錯誤的說法,但後來以訛傳訛,探花便變成了對殿試第三名的固定稱呼。

另一部成書于南宋的《夢梁錄》更直接記載當時稱:“第一名狀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科舉前三為什麼叫狀元榜眼探花(閑話科舉狀元榜眼)4

綜上所述,最遲到南宋末年,人們已将殿試前三名分别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這一稱呼被明清兩代沿襲,至今為人津津樂道,所謂“高考狀元”是也。

參考資料:《宋會要輯稿》、《續資治通鑒長編》、《宋季三朝政要》、《錢塘遺事》、《朝野類要》、《揮麈前錄》、《夢梁錄》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