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對孩子不放心的父母,用嘴管
“你連大學都考不上,還不想聽我安排。”
這是熱播劇《小敏家》中,秦海璐飾演的李萍,叨叨女兒佳佳的一句話。
起因是佳佳不願去辦留學簽證,媽媽李萍開始機關槍似的說教,佳佳煩躁地躲在房間裡不出來,還和媽媽頂起嘴來:“我就是不想出國,不想聽你安排”。
面對叛逆的女兒,李萍很生氣,她責怪女兒不懂事,又沒完沒了地唠叨起來:
“你現在就是不用考,我也知道結果,就你那分,還能考上大學?你還放話要考央美,以後别這樣說了,我可丢不起這人。”
不可否認,李萍是愛孩子的,可她唠叨的話,佳佳根本就聽不進去,反而很煩媽媽。
李萍和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父母一樣,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通過唠叨來管教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聽話。
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針對孩子的任性行為不要說教,同樣,針對孩子的犯錯行為也不要說教,因為說教對孩子來說是噪音。
講道理不是不對,但是父母講道理,唠叨說教,隻是給孩子片面灌輸,而不是與孩子進行真誠的溝通。
讓孩子會覺得“我不夠好”“我不值得愛”,才需要父母反複提醒。孩子在聽“唠叨”的過程中,負面情緒會灌入心裡。
父母的唠叨,對孩子而言是一份帶刺的愛。
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不信任,而不是愛的溫度。父母說得越多,孩子就越想逃離。
與其一張嘴就讓孩子厭煩,不如學會“閉嘴”。避開鋒芒,改變溝通方式,少一點唠叨和指責,多一點信任和理解,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父母的管教方式也有高下之分。除了用嘴管之外,還有三個層次。
02
過于關注孩子的父母,用眼管
最近,我發現8歲的兒子竟然迷戀上了網絡遊戲,每天吃完飯後,就悄悄躲在房間裡玩遊戲。
我把手機奪了過去,瞪着他說:“别打遊戲,”兒子從我的眼神中感覺到怒意,孩子看見我就像看見仇人一樣,充滿了怨氣。
我内心很着急,提醒自己即使再生氣,也一定要忍住。
與兒子溝通時,我用溫柔的目光注視着兒子,在我觀察了兒子一個禮拜之後,他才向我敞開了心扉。
“我學習成績不好,簡單的題都不會做,你們總說我笨,但是在遊戲世界裡,别人都很崇拜我,覺得我很厲害,我渴望被人認可。”
兒子的話,讓我心驚!他之所以沉迷于網絡遊戲,是因為在虛拟的遊戲裡邊能獲得很強的認同感。
我不再像以前一樣給他施加壓力,逼着他每次考前十名。
當兒子學習取得進步的時候,我會對他說:“你很努力,你在……方面與之前相比取得了很大進步”,贊揚孩子做得好的具體細節;
當兒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對他說:“我知道這很難,我們一起想辦法”,幫孩子分析問題出在哪兒。
多給予孩子接納和鼓勵,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逐漸有了自我認同感,不再沉迷網絡遊戲。
心理學家發現,在交流中語言所占比重為7%,聲調占了37%,而眼神和肢體動作所占比重卻高達56%,其中,眼神是最重要的交流方式。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常常忽視與孩子的眼神交流,更多采用的是肢體的懲罰,語言的指責,有時還過于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這些不正确的做法隻會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關愛的、微笑的、鼓勵的眼神,親密有間,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同時,也要學會讀懂孩子的眼神,比如,當孩子用期盼的眼神看着你的時候,可能是孩子需要你的幫助,父母用溫和的眼神回應孩子,引導孩子主動和你溝通。
03
期望走進孩子内心的父母,用耳朵管
在網上看到過一則視頻,一個讀初三的女孩給在外地工作的爸爸打電話,電話那頭爸爸一直能耐心傾聽,時不時還回應女兒:“說慢點”,“别着急”。
在爸爸的耐心安撫下,女兒才說出了情緒崩潰的原因:學習壓力太大,休息時間不夠,感覺太累了!
這是一位用心的爸爸,在整個過程中,他非常有耐心,沒有插話,等待女兒把心裡的壓力和委屈都傾訴出來。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往心靈的路。
除了觀察孩子的行為之外,父母還需要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如果父母隻顧說教不懂傾聽,孩子感受不到尊重,是沒有表達的欲望的。
每周和孩子一起建立親密的聊天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先讓孩子把話說完,對于你不認可的看法,可以在孩子說完後,把你的想法告訴孩子。
傾聽是打開孩子内心世界的鑰匙。傾聽孩子的心聲,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
然而,用耳管也有它的短闆。很多父母很難放下身段去耐心傾聽孩子,如果溝通缺乏愛,就難以深入孩子的内心。
04
有教育大智慧的父母,用愛管
心理學家賀嶺峰的女兒,有一次,數學考了59分,她很忐忑,用手捂着成績讓爸爸簽字。
賀嶺峰看穿了女兒的心思,他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平靜地跟女兒商量:“不管你的分數有多難看,我保證不說你。”
他還對女兒說:“考多少分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考試了解到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正是因為賀嶺峰的包容和接納,女兒才能放下思想包袱,繼續努力學習,長大後,成為一名優秀的動漫工作者。
親子教育專家金韻蓉說:“所有高明的溝通技巧,都遠不及發自内心的力量。”
最高層次的管教方式是以愛為底色的教育,先學會愛孩子,再用理性的方式解決孩子的問題。那麼,如何用“愛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呢?
一.學會管理情緒:任何帶着情緒的管教沒有任何效果的。
父母在管教孩子之前先控制自己的情緒,當父母覺察到自己有情緒問題的時候,可以暫時先離開這個場所,給自己幾分鐘時間,讓情緒冷靜下來。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看見孩子背後的情緒需求,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二.學會轉化不同的角色
父母與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孩子6歲之前,當好照顧者的角色,給孩子關心和安全感。
在孩子6到12歲,父母扮演好教練的角色。關注孩子的成長環境,關注孩子的朋友圈,了解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給孩子建立好規矩。
孩子做錯了事的時候,也要呵護孩子的自尊,不當衆批評孩子,把教育和愛連在一起。
在孩子12-18歲,父母要當好孩子的精神導師,成為孩子心靈的溝通者,給孩子尊重和愛。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合格的父母都能切換好自己的角色,做好孩子的照顧者,教練和導師。
孩子是一個敏感的接收器,情緒穩定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父母說的話,孩子才願意聽。
不同層次的養育觀念,會養出不同的孩子:
如果父母習慣唠叨,孩子更容易唱反調;
如果父母善于觀察,孩子更容易袒露心聲;
如果父母樂于傾聽,孩子更容易獲得自我肯定;
如果父母懂得如何在日常中始終用愛包圍、接納和引導,孩子更容易獲得内心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教育也就自然而然地進行。
為人父母後我們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愛是植根于教育中的,優秀的父母都懂得用愛來滋養孩子。被愛滋養的孩子,才有底氣,去嘗試,去修正,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