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大廈(Peace Centre)一而再集體求售,塵埃一直未定。自大廈建成後,1975年就在1樓面街單位營業的聯藝琴行(Renner Piano Co)靜待去留,有一種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處世不驚。
賀盛峰1967年接手家業,聯藝琴行1975年遷入建安大廈至今。(葉振忠攝影)
40多年看盡周遭變換 ,大廈昔日熱鬧景象不再,75歲的琴行執行人賀盛峰說:“我們的店一直都沒變。” 許多小時候學琴來這裡購買人生第一台鋼琴或琴譜的人,多年重回這裡驚訝聯藝竟然十年如一日;舉起老照片對比,琴行真的一直都沒變。
1970年代聯藝琴行的老照片,賀盛峰已故的母親站在店前,勾起他的回憶。(嚴宣融攝影)
聯藝琴行是新加坡現存最老的琴行之一,1949年由賀盛峰的父親賀雲卿創辦。他父親專注于制琴、調琴與修琴;有生意頭腦的母親邱賽珍負責打理業務。當時聯藝位于59号實裡基路的一間雙層店屋,樓下是琴行和造琴工坊,他們家住樓上,直到政府征用土地,他們才以18萬元買下現在建安大廈的單位,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目,1975年入駐至今。
賀盛峰與做了40年的助手顔翠紅守護着聯藝琴行最後的琴音。(葉振忠攝影
聯藝琴行的曆史其實可以推得更前,甚至還可以追溯到上海,與十裡洋場的鋼琴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賀盛峰用甯波話說:“阿拉(我們)是甯波人。來新加坡做琴行的都是甯波人。”曆史記載,1874年,有英國商人見上海鋼琴銷路好,便在上海設立中國首家鋼琴制造廠,謀得利樂器商行(Moutrie and Company)。當時很多甯波人到上海打拼謀職,從事幹洗、裁縫,會做木工、漆工的就在家具行和琴行打工,賀盛峰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賀盛峰說,他父親年輕時在上海鋼琴廠做事,1930年代南來在新加坡一家英國琴行當調琴師,1943年二戰時期英國琴商落荒而逃後,他才自立門戶,剛開始沒有店名,父親的名字就是店号。賀盛峰透露,父親1949年注冊琴行時,為紀念二戰時被聯軍誤以為是軍火廠而炸毀的德國鋼琴零件廠Renner,才以它取英文店名,中文名聯藝則取它的諧音。賀盛峰的母親邱賽珍也是南來的甯波人,在嫁給他父親之前,打理她哥哥邱樾臣1940年在本地創辦的弦歌鋼琴行。
賀盛峰繼承父親衣缽,聯藝琴行除了售賣樂器,也提供鋼琴調音、修理等服務。(葉振忠攝影)
賀盛峰的調音器材。(葉振忠攝影)
賀盛峰12歲學琴,17歲考獲8級鋼琴證書。他雖稱已多年未練琴,但十指的記憶仍舊鮮活,無需看琴譜,憑着記憶就能彈出19世紀中波蘭名曲《少女的祈禱》。這首曲子是否也是賀盛峰對命運的默禱,給他更多的時間撐住父母留下來的家業?琴聲悠悠,像歲月潺潺的小溪,細訴着建安大廈這家老琴行的點點滴滴。點看視頻,聆聽賀盛峰與老琴業的半生緣,一世情。
聯藝琴行當年也制造鋼琴,随着這行業的凋零,這珍貴的技藝在本地也将失傳。(葉振忠攝影)
編導:林方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