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0月,匈牙利建築師邬達克設計的國際飯店在上海南京路落成。此後的數十年中,這座以“國際”命名的飯店,不僅以83米的高度保持着“遠東第一高樓”的紀錄,而且随着世界各地文化名流的紛至沓來,也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第一見證者。1936年,中國京劇大師梅蘭芳就是在這裡為美國電影大師卓别林接風洗塵。在上海這個國際文化大碼頭上,類似的地标、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很多。
地處太平洋西岸的上海,“南瞰黃浦,北枕吳淞,大海東環,九峰西拱”,百餘年來,已成為溝通中外的文化要津。人們來了又走,走了又來,來來往往,将五光十色的世界文化彙集于此,也将各種文化碰撞交融而形成的上海文化帶向世界。
悠長的文脈綿延伸展,深厚的底蘊被觸動激活,今天的上海依然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全球文化人在這裡輪番登場,具有上海風格、時代特色的原創作品從這裡出海遠航,上海越來越顯露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獨特魅力。
上海印記:兼容并蓄
“是叫也司(yes)勿講拿(no),一元洋钿溫得拉(one dollar),廿四銅钿吞的福(twenty-four)……”曾經,這樣的順口溜在上海十裡洋場廣為傳唱,不會說漢語的歐美人和不懂英語的上海人,就是靠着這種帶着上海味兒的英語——“洋泾浜”,實現了彼此的理解溝通。1876年,一位叫查理斯·李蘭德的外國人,甚至還将這些歌謠搜集起來,編寫了一本《洋泾浜英語歌謠集》在倫敦出版。到1924年,此書已印行了十版。
圖為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兩船同靠。上海寶山區供圖
“火樹銀花燦若何,西商賽會賽燈多。電光環作招牌字,萬點明星遍屋羅。”如今的上海街頭,當年的霓虹燈已然無處尋覓蹤影,但在開放、多樣的文化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上海文化,繁華依舊,熱鬧如初,并且早已融入了上海人的尋常生活、精神血脈之中。
上海主場:國際平台
“一本本書就像一艘艘小船,航行在互不交集的航路上,而現在,作家們沖破海霧的阻攔,走到了一起。”在今年8月上海書展期間舉辦的上海國際文學周上,莫桑比克著名詩人、小說家米亞·科托頗為感慨。此前不久,他的兩部代表作由上海的一家出版機構引進出版,這使得米亞·科托成為第一位在中國出版作品的莫桑比克作家。
已經舉辦八屆的上海國際文學周,已經邀請了兩百多位中外作家、學者、文化人士齊聚上海,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英國作家奈保爾、阿列克謝耶維奇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都曾在此針對全球性的文學主題發表洞見。
現在,像上海書展、上海國際文學周這樣多個具有國際影響的知名文化活動,已經成為上海重要的文化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優秀的文化人、文化作品來到這裡。上海首發、首演、首映、首展具有越來越強的吸引力、競争力,“上海主場”的概念愈加清晰。
圖為上海書展國際童書嘉年華館,小朋友在讀書。新華社發
作為全球15個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年吸引了來自108個國家和地區的3447部影片報名參與。在近500部中外影片集中展映的同時,國際交流、資源配置以及頻繁的項目洽談、電影論壇等也依次展開,使得這個電影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
兩年前,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創始之初,就以國際一流的評委陣容、國際同類賽事中罕見的“曲目量大、難度高、強度大”賽制和全球小提琴比賽最高獎金,受到國際音樂界的矚目,一本權威古典音樂雜志還将其列入“全球頂尖音樂賽事指南”,與比利時的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音樂比賽、英國BBC卡迪夫聲樂大賽等國際頂尖大賽比肩。
圖為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現場。資料圖片
上海國際藝術節要打造成亞太地區最專業的演藝交易平台和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節之一,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Joy)要打造成世界第一大遊戲展,上海雙年展是亞洲最重要的藝術雙年展之一……無論是已進入國際一流陣營的老牌文化活動,還是一批正在對标國際一流水準的新秀,都展現出上海這座國際文化大都市的開放與活力。
上海原創:國際傳播
1995年,黃浦江東岸,468米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橫空出世,成為上海新的标志性景觀。
其實,很少有人知道,東方明珠不僅是一座電視台、一個衆所周知的旅遊景點,而且也是一個中國原創電視作品“走出去”的重要平台。2017年,東方明珠運營方向馬來西亞、新加坡、俄羅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輸出電視節目總時長達2866小時,出口内容總金額約2000多萬元人民币。與此同時,東方明珠還着眼全球市場,與美國迪士尼合拍發行自然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與英國BBC聯合出品紀錄電影《地球:神奇的一天》,直接參與全球文化産品的制作與發行。
原創,是核心競争力。原創作品走向世界,既彰顯了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文化源頭地位,又能加強中華文化的輻射力、影響力。
在2018年4月舉辦的日本沖繩國際電影節上,來自中國上海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蕭何月下追韓信》,一舉斬獲最受歡迎的海外影片獎。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唱段在上海家喻戶曉,留下了“滿城争唱蕭相國,萬衆競歌薛将軍”的美名。電影《蕭何月下追韓信》把古老的京劇與現代的3D電影技術相結合,使中國傳統藝術煥發出嶄新的魅力,讓中國的京劇、中國的故事、中國的藝術走得更遠,讓更多的人接受。
2017年,在音樂總監餘隆的率領下,上海交響樂團登上了歐洲三大音樂節之一瑞士琉森音樂節的主場,成為這個音樂節80年曆史上第一支受邀亮相的中國樂團。上海音樂人考慮的,不僅是在西方的音樂舞台演奏西方經典,而且要圍繞“中國元素”多做文章,帶着更多中國原創作品走上世界舞台。
相較于傳統文化領域,上海的網絡遊戲、網絡文學産業“走出去”的步伐更加迅捷,已經有了異軍突起之勢。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發布的《2016上海遊戲出版産業報告》顯示,上海網絡遊戲海外銷售收入約為7.752億美元,同比增長11.6%。其中移動遊戲海外銷售收入占比逾四成,同比增長1.5倍。上海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網絡遊戲原創中心。2017年,閱文集團旗下的起點國際上線。這個網站緻力于将中國的網絡文學作品翻譯為英語、泰語、韓語、日語、越南語等多個語種,向世界傳播,讓不同地域的讀者能及時領略當代中國的流行文化。
上海社科院新聞所所長、研究員徐清泉為國際文化大都市描繪了這樣一個圖景:在文化的要素、生态、事業、産業、創新、英才、交流及生活等方面,既足以體現和展露出中國氣派和國際風範,又足能彰顯出蘊含上海本土文化價值的海派文化特色。事實上,上海文化正在朝着這個方向不斷前行。
(本報記者 杜羽 張焱)
内容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10月8日
本期編輯:常瑩 劉嘉麗 李薇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