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先跟大夥兒分享幾個實例:
1. 一對成年的姐弟聊天兒,當姐姐知道弟弟已經挂了省城醫院的專家号,準備帶老婆孩子去看病時,姐姐一再在電話裡進行幹涉和指正,稱孩子的普通體檢沒必要要省城,弟妹的小病也可以就近找醫生看,并說開車的費用高,孩子太小坐車會鬧等細節。姐姐對弟弟的關心和擔心,從長達半個小時的通話中,可以聽出非同一般。
2. 兩個朋友一起出差,住同一間房。一個特别愛刷手機,不管是追劇、打電話還是刷抖音,手機總是處于外放狀态,而且聲音還會處于最大音量。另一個人實在受不了,要求手機聲音調小一點,從此手機的聲音倒是小了一半,但講電話、視頻的聲音依然铿锵有力。理由是:大家都這麼熟悉,又沒有什麼秘密,幹嘛要遮遮掩掩?
3. 在一起工作了很多年的同事,自以為和對方很相熟,日常說話也很随意,也會用一些自己認為比較親昵的稱呼或口頭禅。突然,在一次親熱稱呼對方“乖”的時候,對方明确表示抗議,稱不喜歡這樣的稱呼和說法。那一瞬間,說者委屈惱怒卻又百思不得其解。
這樣和情形是否熟悉?你、我或者我們身邊的人,是否有過這樣的行為?
說實話,這三種情況,我都曾在生活中親手制造過。五年前,我的弟妹曾因為我過多地關心他們的小家庭而将我拉黑。三年前,我的兒子曾明确說過我有時候講話聲音太大。而第三種情況,則是我昨天的親身經曆。
類似前兩種情況的現象,我經過學習和自我提升,現在不再犯那樣的錯誤,但在生活和工作中卻幾乎每天都可以碰到,第三種情況,是我始料未及的,本以為自己現在修煉得已經很好了,卻不曾想“好心被人當成了驢肝肺”。
由此,我不禁又開始思考“自我認知”這個問題。
一個人的“自我認知”水平,跟學曆和經曆有關,更和自我反省有關。親情關系中,不論是父母子女,還是兄弟姐妹,很多都會打着上“為你好”的旗幟,對一個成年人進行各種幹涉和指導,總擔心自己愛的人走彎路、吃虧上當。
這是對自己、對親人、對親情認知欠缺的一種表現。我們對親情的認知,沒有随着年輪的增長而前行,沒有認識到那些比自己小、從小被自己愛護和照顧的親人,或許如今比自己懂得更多,各方面比自己更優秀。
就算是表面看起來,他們還是不如自己強,可他們也是成年人,有他們自己喜歡和适合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再如何愛他們,那些強行堆砌在對方身上的東西,也未必特别适合他們。這樣打着“愛”的旗号,往往讓對方無奈,也讓自己委屈。
網上的文章、視頻等信息多如牛毛,有價值的卻并不是很多,于是,就有人提到了“視覺垃圾”,認為那些不優質的信息,是影響人們視覺的東西。我認為,和視頻垃圾相對應的,應該還有“聽覺垃圾”。
在網絡裡自動閃出一則消息,就算它再垃圾,人們可以選擇關掉,還是有選擇的。可身邊那些“大嗓門”和從手機外放裡蹦出來的聲音,我們卻沒得選。
中國人講情面,若是認識的人聲音大、手機音量大,我們會出于情面不好意思要求以方“閉嘴”。若是不認識的陌生人,則更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世原則,任由自己的耳朵受污染,也不願禮貌地提出合理的要求。
那些制造聲音垃圾的人,大概率就是一個完全沒有自我認知的人,若是有人當面說他聲音大,她不會想到是自己影響到了别人,可能還會說出一堆出乎意料的話,令“受害者”更加委屈。
昨晚我被同事“噎”了一下後,反思了半天,覺得我的“自我認知”還欠缺許多!我認為和她很熟,以前和她說話都那樣親昵,還認為她也喜歡那樣的語調。其實,我根本就不是特别了解她,隻是從她日常對我的态度和行為中,感受到她對我的友好的,而我回報給她的友好方式,卻并不是她所喜歡的。
當時被她“噎”着的時候,我感受很沒面子,有點委屈,可後來細細一想,确實是我自己說話欠妥,不該認為自己喜歡的方式,也是她受用的方式。我很感謝她能當面說不喜歡,這樣我以後就知道不再那樣跟她說話了,也知道了,她是一個在稱呼上喜歡一闆一眼的人。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見到賢德之人,就應該向他看齊,見到不賢德之人,就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犯和他類似的錯誤。
一個經常自我反省的人,自我認知必然會一天一點進步,對人和事的掌控,也必然會更精确,便不會再做出“替弟弟當家”“不顧他人感受”“自以為是”等行為了。隻有每個人都努力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這個世界才會越來越美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