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知識分享

孔子知識分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1 08:46:53

按:2022年9月26日至28日,2022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第八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将在濟甯曲阜舉辦。乘此盛舉,我用以下三篇文章揭秘孔子未解之謎。

第一篇:孔子的“身世之謎”;

第二篇:孔子被稱“鄹人之子”的真相;

第三篇:“孔子之先”世系之謎。

本篇為第一篇:孔子的“身世之謎”

摘要:孔子被後世尊稱為至聖先師,然而圍繞着孔子的身世卻有不同的聲音,最為刺耳的說他是“私生子”,其父母的結合“不合禮儀”等。真相卻是孔母已行“廟見之禮”,舉行了“來婦之儀”,是符合古代禮制的。孔母卒後,不能立即與孔父合葬,緣于孔父在世時沒有将孔母納為妻,不符合彼時合葬規範,故孔子“殡母于五父之衢”。叔梁纥居住在防山之陰(曲阜東),娶了防山之陽顔氏族的女子征在,孔子極有可能出生在防山。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纥與顔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于尼丘得孔子。”《史記索隐》:“今此雲‘野合’者,蓋謂梁纥老而征在少,非當壯室初笄之禮,故雲野合,謂不合禮儀。”司馬遷的“野合”之說,對後世影響極大。此不多言。那麼,征在與叔梁纥結合是否符合禮儀呢?

《家語·本姓解》(王肅注本):“(纥)曰:‘雖有九女,是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顔氏。顔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顔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征在進曰:‘從父所制,将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按:《家語》雲:孟皮一字伯尼。與孔丘同字,疑有誤。當名尼,字孟皮。以“尼”為名,大概也與尼丘祈子有關。)

何孟春注《家語·本姓解》:“叔梁纥娶于魯之施氏,生女九人無男。其妾生孟皮,病足。叔梁纥曰:雖有九女而無嫡,是無子也。乃求婚于顔氏。”清·崔述對《本姓解》這段記載頗有微詞。《考信錄》:“遍覽《春秋傳》中,亦從未有因長疑婚,與女商婿者。其事其言皆非當日之所宜有,其為臆撰無疑。”《家語》本孔子弟子與孔氏後人編纂,為聖人諱,為先人諱,亦屬必然。

《家語》雲:“征在既往廟見”。“廟見”是古代新婚之禮。《禮記·曾子問》:“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娶)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擇日而祭于祢,成婦之義也。’”鄭玄疏:“正義曰:此謂舅姑亡者,婦入三月之後,而于廟中以禮見于舅姑,其祝辭告神,稱來婦也。謂選擇吉日,婦親自執馔,以祭于祢廟,以成就婦人盥饋之義。”《儀禮·士昏禮》:“若舅姑既沒,則婦入三月,乃奠菜。”又“婦入三月,然後祭行。”征在已行“廟見”之禮,是經過正式婚娶的。

《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女未廟見而死,則如之何?’孔子曰:‘不遷于祖,不祔于皇姑,婿不杖,不菲,不次,歸葬于女氏之黨,示未成婦也。’”鄭玄疏:“今未廟見而死,其婿唯服齊衰而巳,其柩還歸葬于女氏之黨,以其未廟見,不得舅姑之命,示若未成婦。”征在既能與夫合葬于防,沒有葬在娘家茔地,證明“已成婦”,因此其與叔梁纥的結合是合乎禮法的。

據《家語》等諸書記載,叔梁纥再娶的目的是為了求嗣。孔纥年事已高,得子并不容易,古人崇禖,入廟祈子是必然的。同時,征在要想在孔氏家族取得地位,也必須有子才行。尼丘山上有一處當時人們祈子的神廟,他們或不止一次前往禱禖求子,當然也有可能為了第二天的祭祀活動,不得不在附近暫住一晚。

2015年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被發掘,其中出土了一面大型長方形青銅鏡。在衣鏡的背面彩繪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畫像,一人一幅,每幅畫像一側,用墨漆書寫人物的評傳。孔子的畫像與傳,被稱作海昏侯墓衣鏡《孔子畫傳》。

孔子知識分享(孔子的秘密一)1

《孔子畫傳》:“孔子生魯昌平鄉鄹邑。其先□□(宋人)也,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根(纥)。根(纥)與顔氏女野居而生孔子,禱于丘。”

楊軍:“‘野居’必定‘野合’,‘野合’必定‘暴露’。故‘征在恥焉’。‘野合而生孔子’,除了‘野居’的含義之外,還有野外男女交合的意思。……故《孔子衣鏡》稱‘野居’,《孔子世家》曰‘野合’,其義一也。”(楊軍、恩子健、徐長青:《海昏侯墓衣鏡畫傳“野居而生孔子”考》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年第1期 第114頁。)

叔梁纥生于公元前622年,魯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救臧纥時已67歲,大概此後不久辭陽關尹,回到魯東,居于防山。古代邑有廓,廓之外為郊,郊之外為野。叔梁纥居所在防山,私邸之外所居即野居。《孔子畫傳》所雲“野居”,《世家》所言“野合”,即二人求子時别居于尼丘山下。至于祈子時,是“征在私禱”,還是“二人共禱”之疑,也不成問題。《家語》雲“征在私禱尼丘之山”,極有可能是叔梁纥上山困難,征在由仆從陪伴,一人獨自完成祈子儀式。

楊軍:“《公羊傳》載‘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谷梁傳》載‘十月庚子,孔子生。’有學者考證‘十一月誤’,應作‘十月庚子’。十月為周曆,相當于夏曆八月。周曆的‘十月庚子即夏曆的八月二十七。’換算為公曆,則孔子生于秋季,按妊娠周期推算,其母懷胎(野合)應在前一年寒冬季節。”(楊軍、恩子健、徐長青:《海昏侯墓衣鏡畫傳“野居而生孔子”考》江西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年第1期 第114頁。)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秋季出生,征在懷胎在公元前552年冬,是時叔梁纥已71歲,魯地冬季往往多雪,道路濕滑,以此高齡上山肯定很難。

由此我們推測,征在與叔梁纥婚娶時間,應在公元前556年至前552年之間。叔梁纥于公元前549年卒,二人至少共同生活了4年。然而,雖有4年以上的時間,但孔纥并沒有将征在納為“妻”。如果征在身份是“妻”,與夫合葬理所當然,就不會出現孔子“殡母于五父之衢”之事了。至于為什麼由郰人輓父之母誨孔子父墓?且合葬之夜,孔子居于鄒氏而不居于孔氏之家?道理很簡單,因為非妻合葬不合禮制,彼時的孔氏族長(孔纥長兄之子)亦無可奈何,孔氏族人對此事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采取默認的态度。

《左傳》昭公七年,記孟僖子臨終之言:“臧孫纥有言曰:‘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今其将在孔丘乎?”臧纥于公元前550年冬奔齊,之後再未回到魯國。孔子于公元前551年9月出生,臧纥所言應在孔子出生後至其出奔前。叔梁纥得孔子時已72歲,老來得子,時人覺得神奇,故臧纥始出此言。因夫婦入山祈子,以為得尼丘山神之功,孔纥遂為子取名“丘”。及其成人(按:應在15歲之後,19歲婚娶之前),才被孔氏族人長輩冠字為“尼”,行二,人稱仲尼。

孔子出生三年,叔梁纥卒。孔子葬父之後,随母親移居阙黨。(按:阙黨,即阙裡。)《荀子·儒效》:“仲尼将為司寇,……居于阙黨。”劉向《新序·雜事第一》:“孔子在州裡,笃行孝道,居于阙黨。”據黃立振先生考證:“今天的孔子墓正位于周魯城北城牆圭門之北,由此推知,阙裡應是由圭門雙阙命名的,阙裡即在圭門的内外附近。這裡的阙裡是古阙裡,亦即是孔子早年所居之阙裡。今天孔子古宅前的阙裡乃屬後起,與古阙裡不是一回事。”(黃立振:《阙裡考略》孔子研究 2003年第1期 第116頁。)

孔子卒,沒有葬于孔氏家族墓地,而是葬于随母生長之地——阙裡。在阙裡孔子與母親征在共生活了十五年,嘗盡人間冷暖。孔子曾言:“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但在母親去世時,孔子卻無能力葬母于父旁,隻能将母親殡于五父衢邊閑置的房舍中。直到七年之後,孔子二十四歲時,才有能力說服族人,完成自己的心願。(《阙裡志年譜》:“二十四歲,聖母顔氏夫人卒。”按:非孔母卒之年,蓋以合葬之事載之二十四歲之時。)

《孔子世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魯東。”《史記正義》:“括地志雲:防山在兗州曲阜縣東二十五裡。禮記雲孔子母合葬于防也。”今曲阜城東有梁公林,亦稱啟聖王林,南倚防山,北臨泗水,為叔梁纥墓地。

孔子知識分享(孔子的秘密一)2

《論衡·講瑞》:“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并。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顔淵不去,顔淵獨知孔子聖也。”

顔淵,即顔回,曹姓、顔氏,名回,字子淵,魯人(今山東曲阜市),出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481年,世稱顔子,尊稱複聖。十三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為儒客大家,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莊子·讓王》:“孔子謂顔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顔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粥;郭内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

顔回所雲郭外、郭内之田,蓋即顔氏私田。顔氏居處有郭内、郭外之分,系大家族無疑,防山之陽有顔氏府邸。顔回不幸早世,葬于魯城東防山前,即今曲阜城東南11公裡、程莊東北1公裡處的顔子林墓地。

孔子弟子中多顔氏子弟,蓋與其母族有關。今天看來,顔回不去孔子,非唯獨知孔子之聖,亦與舅親相關。

魯防山之陽為曹姓顔氏故裡,孔子母親征在的家當即此。叔梁纥居處防山之陰,晚年娶防山之陽的顔氏女為妻,因此孔子極有可能出生在防,而不是陬邑。(按:第二篇将考證“魯無陬邑”,鄹邑在宋。)

以上内容節選自《老子其人與宋國曆史若幹問題考辨》。

作者簡介:

景廣海,男,1965年5月出生,筆名溪河子,山東省鄒平市人。先秦姓氏名學愛好者,著有《景氏源起與楚史若幹問題考辨》中國書籍出版社 2019。《老子其人與宋國曆史若幹問題考辨》著作權登記号:魯作登字2022—A—00769184

孔子知識分享(孔子的秘密一)3

景廣海著,著作權登記号:魯作登字2022—A—00769184

本書主要看點:

1. 首次揭示周代“氏以分貴賤”的真正含義。在“分族命氏”基礎上,提出“分級立氏”的概念、原則及模型。這一模型對其他諸侯國具有普适性。

2. 首次利用姓氏名學原理,破解老子姓名之謎、身世之謎、家族世系之謎、籍貫之謎、生卒年之謎、行迹之謎。

3. 首次揭示“李氏起源”之謎。利用古文字學,對“李”字進行釋讀,證實李氏多源。破解了學界對《史記·老子列傳》中“老子之子”的疑惑,司馬遷錯将宋國的子姓李氏和魏(晉)國的姬姓李氏進行了“橋接”。

4. 首次對孔子之先的世系傳承進行了考證,揭秘“孔氏”“鄒氏”立氏之謎、防叔奔魯之謎、孔子還鄉之謎、孔子被稱“鄹人之子”之謎、孔母“合葬于防”之謎,提出孔子生地之疑,例證魯無陬邑,鄹與鄒均為宋邑。

5. 首次探讨“宋封國真相”,提出“周武王封武庚祿父于商(今商丘)而居殷、封微子啟于孟諸(潴),周成王即位後更封微子啟于商、國名為宋”的新觀點。以此,可解開先秦文獻中,“宋”稱“商”、“宋人”亦稱“商人”之謎。同時,對宋國末年“戴氏取宋”的真相,進行了辨析。

⒍ 首次提出老子故裡“苦縣”,為楚頃襄王所建的觀點。“苦”,因“谷(谷水)”而來。“苦縣故城”之前為東華,東華之前為華邑。宋國華氏、老氏、李氏、耦氏等聚族而居,即今鹿邑縣境。

⒎ 首次破解魯國姬姓“仲孫氏、子服氏、孟氏”立氏之謎,對亞聖孟子(名轲)的國籍、姓、字、身世、生卒年、孟子與荀子的關系等進行了考證,對《論語》中“孟公綽”的身世做了探讨。

⒏ 首次揭示孔子與老子“五次”相會之謎(包括時間、地點、參與人員、交談的内容等),老子在周王室任職之謎,以及《老子》成書之謎。

⒐ 首次從姓氏學方面,對墨子、莊子、關尹子、列子、以及老子的弟子們進行了探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