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文言虛詞推斷八法

高考文言虛詞推斷八法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6 02:48:29

高考文言虛詞推斷八法(高考語文文言虛詞)1

第一闆塊——知識溫故

一、理解下列虛詞的含義

(一)下列句中加點的"而"字分類正确的一組是 ( )

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趙豈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⑦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 ⑧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答案:C①⑥轉折連詞 ②④修飾連詞 ③⑦順承連詞 ⑤⑧遞進連詞

(二)判斷"而"在文段中的意義。

兵者,危道也。須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則,何以勝?故馮婉貞曰:"諸君2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氏雖小,然青,取之于藍3而青于藍,更勝其父。婉貞博學4而日參省乎己,非隻效書生終日5而思也。三思6而後行,故有抗敵之大捷。非7而所謂小女子也,乃巾帼英傑8而。

答案:1、 連詞,并列關系2、 連詞,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3、 連詞,轉折關系,可譯為然而4、 連詞,遞進關系5、 連詞,修飾關系6、 連詞,承接關系7、 代詞,同"爾",可譯為你8、 語氣助詞,放在句末,表示勸告或感歎語氣,可譯為"吧""啊"。

(三)下列句中的"何"字的意義與例句相同是( )

例: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來何操 C.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D.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答案:D(A怎麼 B什麼,賓語 C什麼,定語 D為什麼 E多麼)

(四)判斷"何"在文中的意義。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謬也,懂其理者,2何可勝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據4何為?原其理,當為愛之深也。可見,情之誤,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答案:1、 疑問代詞,可譯為怎麼2、 疑問代詞,可譯為怎麼3、 疑問代詞,可譯為為什麼4、 疑問代詞,可譯為什麼5、 副詞,可譯為多麼 6、 疑問代詞,可譯為什麼7、 可譯為憑什麼 8、 可譯為怎麼樣

第二闆塊——專題訓練(教學指導——新課内容)

考點:考查學生理解虛詞的用法和意義的能力。

1、 教學目标

指導學生學習掌握虛詞"乎""乃"的用法和意義

2、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習掌握虛詞"乎""乃"的用法和意義

2、 難點:掌握虛詞"乎""乃"用法和意義的高考考點

3、 專題解題思路指導

【乎】 1.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于感歎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铗歸來乎!出無車(《馮谖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于是乎書。 2.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嶽陽樓記》)(乎:于)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3.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遊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乃】 1.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①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隻""僅"等。 ①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确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2.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4.【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歎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第三闆塊——複習鞏固(相似題訓練)

一、下列加點的"乃"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B.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D.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楊孫、逢孫戍之,乃還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H.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答案:ADG(A才 B是 C竟然,卻 D才 E就 F這樣 G才 H你的)

二、判斷"乃"在文中的意義。

嘗聞放翁志節,畢現《示兒》,1乃讀之。至"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2乃翁"一句,大為感佩,其真3乃忠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齒,4乃曰:"此徒沽名耳。"衆人質之以理,其辭窮,5乃不得已而謝。

答案:1、 副詞,表承接,可譯為于是2、 代詞,可譯為你的3、 副詞,相當于是4、 副詞,可譯為竟然,卻5、 副詞,可譯為才

第四闆塊——課堂要點歸納總結

五、課堂專題訓練指導

(一)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項是 ( )

①生乎吾前其聞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②曰:壯士,能複飲乎

③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答案:D(①比 ②助詞,表疑問語氣 ③助詞,表揣測語氣 ④詞尾)

(二)判斷"乎"在文中的意義。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1乎?然吾曾見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從此業,吾問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賦斂。"可見,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為4乎如此好樂?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餘,則王之所為,宜也。臣之驽頓,所言多謬,王能諒之6乎?

答案:1、 助詞,測度語氣,可譯為吧2、 相當于"于"3、 助詞,感歎語氣,可譯為啊、呀4、 助詞,用在句中表停頓5、 助詞,詞尾,不譯6、 句末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

六、課後練習(作業)

(一)解釋句中"乎"字的意義和用法

1、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陳涉世家》)

2、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3、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4、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殽之戰》)

5、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6、甯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屈原列傳》)

7、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9、恢恢乎,其于遊刃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答案:1—2助詞,表疑問和反問,可譯為"嗎""呢"。3—4助詞,表測度,可譯為"吧"。5、助詞表感歎,可譯為"啊""呀"。6—7介詞,相當于"于"。8—9形容詞詞尾。

(二)解釋句中"乃"字的意義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刿論戰》)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鐘山記》)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項王乃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項羽本紀》)

5、臣乃敢上璧。(《廉頗蔺相如列傳》)

6、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 (《赤壁之戰》)

7、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8、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

9、與爾三矢,矢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答案:1.表示順承,可譯為"就""這才"等;2—3.表示轉折,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6—7.用在判斷句中,起确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8—9.隻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