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北宋初年聶崇義《三禮圖》記載:“洗,承盥洗者,棄水之器也。賈疏雲,謂盥手洗爵之時,恐水穢地,以洗承盥水而棄之也。”青銅洗出現在戰國時期,馬承源先生認為是由商周時期的盤匜演變而成。六朝時期出現了瓷洗,早期瓷洗的造型、裝飾都借鑒模仿了青銅洗,其功能均為盛棄水之用。
故宮博物院藏的西晉青釉印花三獸足洗(圖1),折沿,淺腹,圜底,三獸足。通體施青釉,腹外壁印有網絡紋和連珠紋,并貼有獸面鋪首,裝飾特征具有典型的西晉風格。
圖1
浙江省杭州鋼鐵廠西晉太康八年墓出土越窯青釉洗(圖2),折沿,平底。内底三周同心圓,弦紋和水波紋相間,外壁印兩排聯珠紋夾一條網格紋,并等距貼三個鋪首。
圖2
浙江省紹興縣上蔣鄉西晉永嘉七年(313年)出土越窯青釉洗(圖3),平口,淺腹,弧壁,平底。内壁光素無紋,口沿和外壁印有網格紋,上下各一圈聯珠紋。從口沿一圈墊燒痕可以看出西晉時越窯的支燒工藝。
圖3
浙江省嵊州市城關鎮東晉永和七年(351年)墓出土的越窯青釉洗(圖4),折沿,弧腹,平底。胎色灰,質細膩,青釉深穆,裝飾簡潔,僅外壁有數道弦紋。
圖4
江蘇省鎮江市畜牧場東晉隆安二年(398年)墓出土德清窯青釉洗(圖5),形扁口大,小折沿,平底。青釉光亮溫潤,釉色青黃,有細碎開片,外壁有三道弦紋裝飾。此洗的線條清晰有力,棱角分明,做工頗為精良。
圖5
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館展的唐代白釉洗(圖6),撇口,淺腹,平底。胎質堅實細膩,白釉色純淨潔,溫溫如玉,通體光素無紋。此洗是征集而得,并非墓葬出土,上海博物館有一件唐代絞胎陶三足碗(圖7),其碗的造型與此洗頗似,唯腹略深;洛陽博物館藏白居易故居出土的唐黑釉碗(圖8),除底足有區别外,其餘幾無二樣。因此,定此洗為唐應當是準确的。另,此洗尺寸較小,做盛棄水之用不便,或可為筆洗,還需進一步商榷。
圖6
圖7
圖8
内蒙古巴林左旗遼應曆十年(960年)遼祖陵一号陪葬墓出土的越窯青釉洗(圖9),敞口,淺腹,平底。一洗内底劃花雙鳳紋,另一洗劃花龍紋,主紋外皆有一圈卷草紋。兩洗的口薄體輕,劃花細緻,青色發色純正,是不可多得的越窯精品。
圖9
北宋時,圓口洗頗為流行,各名窯皆有制作。河北定縣靜志寺塔基出土的白釉金裝“官”款洗(圖10),胎骨堅白緻密,釉質肥腴如羊脂初凝,潤澤如新;國家博物館藏汝窯青釉洗(圖11),釉色粉青,純淨瑩澈,清淡含蓄;天津博物館藏官窯青釉洗(圖12),釉色青翠如玉,釉厚過胎,底足因無釉呈鐵色,故形成“紫口鐵足”。以上皆是各名窯的代表器物。
圖10
圖11
圖12
南宋的折沿洗,口部寬平外折,直壁,平底,線條簡潔硬朗。典型器有故宮博物館藏的南宋官窯青釉折沿洗(圖13)和南宋龍泉窯青釉折沿洗(圖14),四川省廣元西城出土的南宋龍泉窯青釉折沿洗(圖15)。
圖13
圖14
圖15
還有一種折沿洗,曲壁,小圈足,尺寸較小,類似于盤。國家博物館藏的南宋龍泉窯青釉雙魚洗(圖16)、山西省霍州市陳村出土的金代白釉印花雙魚洗(圖17),皆是此類。
圖16
圖17
明清的圓口洗、折沿洗的造型變化不大,多為筆洗之用。精美者如故宮博物院藏明仿哥釉洗(圖18)、上海博物館藏清康熙青花釉裡紅蓮池鴛鴦紋三足洗(圖19)和浙江省博物館藏清乾隆仿汝釉洗(圖20)等。
圖18
圖19
圖20
後記: 窺瓷——是朋友 元寶 的微信 公衆号,他從事瓷器學習多年,喜歡的朋友關注一下,可以互動,探讨學習。這些都是作者原創,經作者本人同意後發在頭條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