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IC/圖)
長久以來,我們總習慣把鳳凰英譯為phoenix,把phoenix中譯為鳳凰。多本主流的英漢、漢英詞典,也都強化了這樣的詞彙等價關系,說明“鳳凰”與“phoenix”之間的互譯,是個根深蒂固的共識。
也就是說,這個“鳳凰等于phoenix,phoenix等于鳳凰”的想法,已然成為許多人不假思索的反射動作。例子很多,比如總部位于香港的鳳凰衛視,英譯就是Phoenix Television。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首府Phoenix(菲尼克斯),它傳統的中文譯名就是“鳳凰城”。
如此的作法雖然約定俗成,大家也認為理所當然,其實有待商榷,因為中國的鳳凰和西方的phoenix存在着明顯的區别,不好混為一談。
根據《漢語大詞典》所載,鳳凰是“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稱為鳳或鳳凰。羽毛五色,聲如箫樂。常用來象徵瑞應”。《辭海》的定義基本相同,但文中額外引述了《爾雅·釋鳥》和兩晉學者郭璞所作的注,我們才得以比較清晰地得知,原來中國鳳凰的形态是個綜合體,結合了“雞頭,蛇頸,燕颔,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等幾項特征。
《韋氏第三版新國際英語大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簡稱“韋氏三版”)是當代美國語文辭書的泰鬥,學術性強,準确性高,收詞量大,備受各界推崇。在韋氏三版裡,西方的phoenix是“傳說中的鳥。根據古埃及人的描繪,這種鳥在阿拉伯沙漠裡活了五六百年,然後引火自焚,再從自己的灰燼中騰起,重現青春活力。常被視為不死與複活的象征”(a legendary bird represented by the ancient Egyptians as living five or six centuries in the Arabian desert, being consumed in fire by its own act, and rising in youthful freshness from its own ashes and often regarded as an emblem of immortality or of the resurrection)。
中英世界的權威辭書兩相比對,鳳凰和phoenix的差别昭然,分屬各自的神話傳說體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
因此,為了有所區别,有人把西方的phoenix另譯為“不死鳥”,此譯見諸文獻已有一段時日,在社會上的能見度日漸提高,曾經的違和感不再那麼明顯。
中國的鳳凰,英譯也應予調整,不該繼續陷入phoenix的窠臼,久久無法脫身。
事實上,不待我們自己咬文嚼字,權威的英語詞典早就先我們好幾步,以完全不同的形式收錄了鳳凰,隻是我們對此多半一無所知。
英國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第一版于1928年問世,一共12大冊,在此之前的數十年,出版社曾逐本、依序發行分卷(fascicle),讓熱切的讀者先睹為快。資料表明,1898年的一個分卷,就已經以音譯的fum(鳳)收錄了鳳凰。OED在詞源裡指出,此乃fung hwang(鳳凰)省略了hwang(凰)之後的訛轉。
OED認為,fum(鳳)是“一種神話中的鳥,歐洲人通稱為phoenix,在中國是皇室尊貴的标志之一”(a fabulous bird, by Europeans commonly called the phoenix, one of the symbols of the imperial dignity in China)。定義把中國的鳳凰和歐洲的phoenix做了神話層次的對應與連結,這個早期的認知,或許成了後來鳳凰、phoenix混用的基礎。
OED還另收了一個ho-ho(鳳凰),這個詞多以ho-ho bird(鳳凰鳥)的搭配為人所知。OED給ho-ho的詞源很簡略,隻說源自漢語(Etymology: Chinese),不過我大膽猜測,ho-ho可能由中國某個方言的音譯訛轉而成(試比較:閩南語的“鳳凰”讀如hong hong)。甚至,說不定ho-ho是直接借自日文的“鳳凰”(試比較:日文的“鳳凰”讀如hō-ō,ō表長元音),而不是OED認為的漢語。
OED的定義說,ho-ho bird(鳳凰鳥)是“一種神話中的鳥,外型類似雉雞,常作為勇氣的象征”(a mythical bird of pheasant-like appearance used frequently as an emblem of courage)。OED描述鳳凰時提到了神鳥、似雉,事實大抵如是,然而鳳凰象征勇氣,不曉得根據為何?
OED收錄了兩個鳳凰,即音譯的fum和ho-ho (bird)。背後的潛台詞是,OED認為中國的鳳凰有其獨特性,不同于西方的phoenix,應該從phoenix抽離出來,另行處理。不過今天的fum已然廢棄,不再使用,ho-ho (bird) 也顯過時,幾乎就要退出語言的舞台。那麼鳳凰的英譯,現在究竟應當如何?
答案直接了當,就是feng huang。韋氏三版收錄了feng huang,用來作為引領詞條(entry)的詞目(entry word),這也是英文《不列颠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Britannica)的作法。不列颠百科是當今世界上最知名、最具權威的百科全書,它以feng huang收錄了鳳凰,在内文裡詳細介紹了這隻中國神鳥,并在英文釋名裡指出,有人把鳳凰視為“中國版的不死鳥”(Chinese phoenix),這雖常見但有誤導性。
其實早在1934年,韋氏三版的前身“韋氏二版”就已經收了feng huang,後來的韋氏三版以此為本,加以細化、優化、擴充。最新修訂的韋氏三版給了feng huang兩條定義,第一條講神話裡的鳳凰,第二條講皇宮裡的鳳凰:
(1) 中國神話裡的鳥,與龍、龜和麒麟共同守護帝國,在太平盛世之時降臨,在藝術裡形态常被描繪為綜合體,有時作為皇後的象征(the bird that in Chinese myth watches with the dragon, tortoise, and kylin over the empire and appears in times of prosperity and that is often represented in art as composite in appearance sometimes as a symbol of the empress)。
(2) 從前中國皇宮裡飼養的一種鳥,羽毛華麗,形态動作優雅,與神話裡的鳳凰有關,象征祥瑞。有人認為這種鳥就是鳳頭眼斑雉(a bird with rich plumage and graceful form and movement domestic in the former imperial court of China, associated with the mythical feng huang as an emblem of good fortune, and identified by some with the ocellated argus)。
比起OED,韋氏三版對鳳凰的描述更加深入,也更為豐富細緻。相較于OED過時的fum和ho-ho (bird),韋氏三版的feng huang與時代同步,網絡的英文百科巨人《維基百科》(Wikipedia)也以同樣的feng huang追随認可。
傳統上,鳳凰的英譯俗作phoenix(“不死鳥”,或Chinese phoenix“中國不死鳥”),如此對應容易産生誤導,讓大家對二者有了錯誤的認知,雖然流通廣泛,但有明顯的問題。以音譯凸顯鳳凰的不同與中國的血統,乃有識之士的作法,英語世界的權威工具書,如牛津、韋氏、不列颠百科、維基百科,都以音譯的鳳凰為之背書,值得我們重視。
需要留意的是,韋氏三版給phoenix下了四條主定義,包含本義及各式引伸義,最後一條主定義是個互見(cross-reference)的feng huang。這個編輯上“互見”的設計是詞典學(lexicography)的作法,言下之意是phoenix也可以是feng huang,不過feng huang是主,phoenix是次,詳細的内容必須到主要的feng huang才能查得。韋氏三版的這個互見兼顧了理想與現實,既承認鳳凰俗稱phoenix的存在,又正本清源地告訴讀者,feng huang才是它推薦的正解。
提到鳳,就難免讓人想到龍,因為在中國文化中,龍鳳互為表裡,龍表陽鳳表陰,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龍的英譯是個顯學,衆人關注,卷起千堆雪。相對而言,鳳的英譯就隐抑許多,甚至有點乏人問津。
有趣的是,龍的英譯與鳳的英譯“同途殊歸”,結果居然相左。順著“鳳凰”的軌迹,“龍”通過音譯進入英文,理當是條正道,然而我的研究證據表明,回歸約定俗成的dragon(或Chinese dragon),才是當今英語世界的主流。英文的dragon已經多元化,中國龍也是dragon的面貌之一,權威工具書也在dragon的定義裡記錄了這樣的變化。
龍的種種一言難盡,咱們留到以後再談。
(作者系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原系主任,國家語委漢語辭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