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家親,共叙“成功”情。昨日,紀念鄭成功收複台灣360周年大會系列活動在南安舉行。當天上午,記者前往鄭成功陵園看到,拜谒活動期間,省級非遺項目“宋江陣”正在現場表演。據悉,該陣法相傳在鄭成功收複台灣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在收複台灣後被帶入台灣,逐漸演化成為深受兩岸人民喜愛的演藝陣頭。
“咚咚咚……”上午9時許,一陣熱鬧的威風鑼鼓聲響起,氣勢磅礴,拉開了活動帷幕。随後,随着三聲洪亮的呐喊響徹雲霄,“宋江陣”登場,在急如驟雨的鼓點中,手舉刀槍棍棒、身着錦衣戰袍、面繪臉譜的“英雄好漢”分兩隊人馬不斷對沖,一時間喝聲四起,迅速走位,随着鼓點節奏,行雲流水般演繹出五行陣、八卦陣、蜈蚣陣等陣法,讓人目不暇接。
在民間流傳的說法中,“宋江陣”起源于福建閩南一帶。相傳在明清時期,倭寇擾民,為了抵禦倭寇,閩南一帶村民模仿梁山好漢的穿着打扮,并以《水浒傳》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為主要武陣,成立了一支自衛隊伍,這就是“宋江陣”的由來。
“我認為在紀念鄭成功收複台灣360周年大會系列活動中展示‘宋江陣’,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廈門翔安宋江陣文化演出代表團總導演張延風介紹,據傳在360年前,鄭成功組織南安、翔安等地農民操練“宋江陣”,在鄭成功收複台灣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收複台灣之後,便在當地推廣“宋江陣”,數百年來,逐漸演化成為一種民俗活動,在閩台兩個地區廣為流傳。
在張延風看來,傳承“宋江陣”也是對鄭成功愛國禦辱、忠貞愛民、開拓創新、堅韌不拔的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比如在平時的訓練中,由于參與人數衆多,訓練場地大多在室外,演員在風吹日曬中磨煉品質,踐行和發揚成功精神。”
記者了解到,當天參與表演者近200人,大部分由學生組成,其中最小的隻有6歲。在衆多少年中,一個畫着花臉、打着少林拳,意氣風發的小男孩吸引了記者的視線,他将“宋江陣”這一傳統文化演繹得淋漓盡緻。
“很早我就在曆史書上聽說過鄭成功收複台灣的事迹。當我知道自己第一次登台表演就可以出現在鄭成功收複台灣360周年大會上時,我感到特别幸運和開心。”就讀六年級的羅嘉裕說,“宋江陣”的表演,可以讓大家更多地了解這一傳統文化,這讓他感到特别自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閩台兩地多次舉辦“宋江陣”民俗文化交流活動。“我有幸參與過幾次赴台演出,兩岸同根同源,每一次去都讓我感覺特别親切。”21歲的瞿建華是參演者,也是團隊的教練,她告訴記者,随着兩岸文化發展,“宋江陣”表演也有一些不同,但在一次次交流中,雙方互相學習,共同促進文化傳承,比如目前表演中宋家軍的“插腳跳”動作,便是學習了台灣的表演形式。
如今,“宋江陣”不隻是一種陣頭形式,更是聯結兩岸的文化紐帶,在交融互動中深化着兩岸的根脈情誼。
記者:陳亮亮 黃奕群 見習記者:黃藝彬
編輯:商妹兒 審核:唐莉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