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中國人深谙這個道理。在我國路橋基建事業蓬勃發展的景象之下,一代代路橋人筚路藍縷,如鋪路的石子、如跨橋的鋼索、如路邊的波斯菊——堅定、沉默而可愛。
自山西晉城下了今冬以來的第一場雪,當地氣溫驟降至零下。山西路橋六公司太行旅遊公路施工總承包項目部YC3分部項目工期收尾,工程漸少,工程隊的工人們,陸續回家了。看着再次恢複甯靜的工地,項目經理趙評宏開始籌劃年前的工作。
山西路橋六公司太行旅遊公路施工總承包項目部YC3分部項目經理趙評宏
七月份的那場暴雨,把即将交工的項目沖毀了三分之一。百年難遇的大水奔湧于街巷,整個項目有地方滑坡,有地方決堤,有地方路陷橋塌,運力阻斷,工程一度停滞不前。
趙評宏說,“這場雨導緻的次生災害程度,相當于白幹3個月,不但工程沒法按期交工,很多地段還要重新修複”。本來計劃7月完工的工程,又一次延期了,上次停工還是因為疫情,克服重重困難複工後又遭天災。
一條公路從修建到通車,最重要的不光是施工,更是測繪。為保障路橋工程穩定、安全、精确、通暢,測繪是最早進場和最晚撤場的技術工種。1989年,趙評宏應征入伍進入武警交通部隊成為一名工程兵,這結下了他與路橋工作的一生緣。轉業後的趙評宏走上工作崗位,第一份工作就是測量員。測量員的工作除了要做平面位置測量,如路基的邊樁放樣、橋梁樁基、墩柱放樣,架梁前支承墊石十線放樣,涵洞位置放樣,貫通後的中線,邊線恢複,橋梁防撞護欄邊放樣,開工前的全線測量……還有相關的高程測量。
在那個困苦的年代,測繪全靠“十一路公交車”,也就是步行測量。為了趕進度,趙評宏與工友們常常天不亮就出發,書包裡裝上一袋子馍馍,餓了就掏出來,就着罐頭瓶裡的白開水和鹹菜充饑。這樣的貫通測量每半年就要重來一次,趙評宏也不記得走壞了多少雙解放膠皮鞋,隻有腳掌上的老繭記錄着他的風雨兼程。
晉城太行旅遊公路總承包項目部YC3分部
從用腳丈量到如今的全智能器械測繪,趙評宏見證了中國路橋事業的成長,也從一個基層的技術員成長為高級工程師、項目經理。
參加工作二十年來,趙評宏參與了9個項目,工期最長的岢臨高速,曆時3年多才完工;陽蟒高速施工緊張期,他被調去負責生産管理,上百片40米T梁長距離運輸,難度和風險極大,他硬是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期完成,如今太行一号項目曆經磨難,也勝利在望了。攀談中,“那麼難,我修的”,自豪之情洋溢在他黝黑的臉上。
晉城太行旅遊公路總承包項目部YC3分部
太行一号YC3分部自2018年啟動以來,曆經疫情和洪水的考驗,工期一延再延,壓力襲來宛如壓路機的滾輪在他的心頭反複碾壓。但他從未想過放棄,二十八年黨齡的他早已錘煉出不怕困難、不怕吃苦的執着精神,“越難越有挑戰,要堅守陣地,不停地想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好在今年上凍之前,項目開始收尾了。(山西路橋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