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科内利斯·蒙德裡安(Piet·Cornelies·Mondrian 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蘭畫家,風格派運動幕後藝術家和非具象繪畫的創始者之一,對後世的建築、設計等影響很大。
蒙德裡安是幾何抽象畫派的先驅,以幾何圖形為繪畫的基本元素,與杜斯堡等創立“風格派”,提倡自己的藝術“新造型主義”。
他認為藝術應根本脫離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現抽象精神為目的,追求人與神統一的絕對境界,也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純粹抽象”。
蒙德裡安因将原色與強烈的垂直和水平線條結合,其極度簡化的藝術作品而聞名。
蒙德裡安《風車》展現出早期繪畫,具象畫方面的成就。
從顔色的運用,可以看出蒙德裡安對光影寫實的用心。
在構圖上,畫作采用水平構圖,分别用近、 中、遠景展示出河流 、風車和雲朵。
蒙德裡安的早期繪畫創作,從其作品的色彩與構圖,可清晰地看到他在寫實方面的功力。
蒙德裡安的中期創作,從具象轉向抽象風格,其作品中既包含具象元素,同時又無誤地傳達出他向抽象風格邁出的堅定步伐。
如:蒙德裡安于1908年《紅色的樹》
是他這一時期創作風格的集中體現。
畫作的線條運用表現出抽象的氣質。樹的造型趨于平面,線條曲折多變,但絲毫沒有散亂的感覺。
曲折躍動的線條,向抽象的幾何元素方向靠攏,表現出蒙德裡安向抽象風格轉變邁出堅定的一步。
1911年,是蒙德裡安繪畫風格轉變的關鍵時期。
他來到巴黎後,受到立體主義的影響,開始關注不具有傳統透視方法的平面繪畫。
蒙德裡安開始認為抽象幾何圖形,能更好地表達精神意境的藝術追求。
它呼籲完全抽象,藝術作品減少到最基本的形式和顔色,以促進藝術之間的和諧和統一。
畫面基本思想:使用直線、幾何形狀、原色、以及正負元素之間的關系表達思想。
蒙德裡安,《紅、藍、黃組曲II》(1930)
是蒙德裡安新造型主義理論的例證。
這是一個極小的組成,由不同厚度的黑線和一個大紅色方塊組成。
左下角有一個藍色矩形,右下角有一個黃色矩形。
事實上,所有的矩形,似乎都延伸出畫布;沒有被畫中主要的黑線所限制。
線條不是輪廓線,而是顔料的平面——黃色矩形上方的線條在畫布邊緣處停止。
這件作品被剝離回到最簡單的顔色(紅、藍、黃、黑)和平面(水平和垂直)。
蒙德裡安在畫布上留下一些可見的筆觸,給這幅畫注入某種生命和運動。
雖然這幅畫看起來很簡單,但在矩形之間的相互作用上有很多考慮;
紅色的方塊是整幅畫的主要部分,它與藍色和黃色的矩形完美地平衡畫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