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壺事,茶中解,感謝你收看《紫砂手記》第四期。
大家好,我是江小壺,是宜興丁山老街上一枚陶器店掌櫃。閑來無事做一檔玩壺弄砂的佛系紫砂節目。
這第四期我來聊一聊關于紫砂這樣一件茶器的身份定位,到底是“茶器之首”,還是僅僅作為一件古舊的老茶具,完全不匹配這個時代,是個在淘汰邊緣的小物件。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了,大家别急着反駁,我會從三個維度來分析分析紫砂這器物是否有價值。首先是它的功能性,物件使用并常用才能體現價值。第二它的稀缺性,替代性産品多、或同類産品很多,那麼這物件必然價值比較低,反之則價值斐然。第三它的社交屬性,一個物件在人與人之中能流通、能談論那麼這物件一定是有群衆基礎的,不至于被淘汰。
紫砂首當其沖就是功能性,先從它的物理結構來探究一下,紫砂是不施釉的茶器,利用泥料本色來燒制,這種方式能讓紫砂内壁形成内外雙通的雙氣孔結構,之前文章打過一個比方,雙氣孔紫砂猶如人的肌膚,裡面的水保持住,無法滲透出來。但内部氣流卻能向外流通。紫砂就有了透氣的特性。雙氣孔的好處有很多,保溫的的同時,沒有“熟湯氣”(煮茶過久,讓茶葉變味),最大程度的保留茶葉的本身香味。而且目前這種雙氣孔結構的透氣性是可以通過技術工藝調節的。
上一篇文有人在原礦問題上有所争議,文末回複說”紫砂不追求原礦,追求什麼?”大家腦海裡對“原礦”的理解是指從丁山本地山上挖下來哪種紫砂礦,就煉成哪種泥。對配方泥、調砂泥嗤之以鼻,其實從業内來講,如果按照這個标準目前市面上99%不是純正的原礦紫砂泥,但抛開這個标準,以透氣性、光澤度、可塑性、質感來講好泥料還是有非常多的。因為工藝在發展,原礦泥某些缺點在大衆買家眼裡是不允許的,比如客戶看得見的:紫砂表面的鐵質多,紫砂冬天易炸裂,紫砂吐黑。做壺人遇到的則是:紫砂燒制易炸裂,泥料風幹慢,同一塊泥料可塑性不穩定。而利用配方泥、調砂一方面可以改善紫砂最終燒制質感、表面平整度,甚至可以提升紫砂的功能性、色澤等。典型泥料有:朱泥利用半生料,收縮率減少,不易炸裂。高級工藝美術師王福君配比的玉砂料,透氣極佳,而且出現茶垢、油污,甚至可以回爐重新燒制煥然一新。(一般剛出爐紫砂原礦料遇水後,重新燒制百分百炸裂)。今後對紫砂礦料這款另開章節詳解,請持續關注。今日之探讨紫砂的功能性。
說完功能性,紫砂的稀缺性,又有哪些呢?我覺得紫砂太符合稀缺性的天時地利人和了,說道天時,紫砂泥、或者說好紫砂壺均産自宜興市丁蜀鎮,可以說全球獨此一家,絕無分号。地利,紫砂壺作為泡茶載體,茶葉必須生在在紅土弱酸性土壤中,而宜興早在唐朝就是陽羨貢茶的産區,從全國來看産茶區周圍必然傳統陶瓷業比較發達,為紫砂将來被發現奠定了地理基礎。
再說說人和,紫砂發展差不多500年左右,但這門手藝不但沒有失傳,反而更為興盛,紫砂有四大類壺型“表面線條美的光器;表現自然美的花器;表現線條與自然結合的筋紋器;表現恢弘氣勢的方器”,千種的壺樣,就有萬種制作工具。萬種工具的制作手法更是派别林立,五花八門。紫砂的工藝也融合了它的實用性與裝飾,把出水的部分做成了壺嘴,“直流出水猛、二彎流出水不眨花,三彎流出水線條美”;把防燙的部分做成壺把,把小巧的做成細把;把瓜果器型做成藤把;把裝飾的做成提梁把;如此系統的工藝;在陶瓷工藝裡也是頭一份的。有幸真該來丁山逛一逛紫砂,小江也願意與走一遭紫砂工坊、看看各類壺型。
最後,說說紫砂的社交屬性,中國人以禮待人,以人情交往,凡是要講究體面關系,而紫砂茶道在禮節上并不輸其他茶器,而且紫砂顔色内斂,不奪目、不招搖,在茶道裡更為百搭,不像豔麗的瓷蓋碗,顔色不和諧就會顯得略俗。加上紫砂保溫好,和朋友近距離交談喝茶,至少味、香、氣是不會很快散去的。茶道中還最注重底蘊,紫砂壺身留白處可陶刻、可書畫,如今紫砂定制化的陶刻,書畫也挺風靡,簡單的可把自己茶室的名字、自己的名字手刻在壺底。複雜的可以把你靈感由名家進行書畫創作。小江最近也是在幫幾位壺友專程定制了幾把這樣的壺。文化讓紫砂披上了一層韻味,在社交上紫砂作為重要人士的禮物,紫砂也擔當不可或缺的厚重角色。
綜上三點分析,我覺得紫砂雖然市場魚龍混雜,但是其核心本質的功能性、稀缺性、社交屬性,依然是無可代替的茶器首選,不知道客官覺得如何呢?喜歡小江的可以關注我,有任何紫砂疑問均可私信交流。下期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