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經過校園的草地時,看到一群學生在排練中文歌曲,仔細聽了幾句,原來是李叔同的《送别》,一句發音标準的“長亭外、古道邊”讓我在驚訝這首歌流傳之廣的同時,也勾起了我無盡的鄉愁。
一般認為,這首歌曲是1915年李叔同送别許幻園時寫的。
李叔同是 “二十文章驚海内”的國學大師,也是著名的藝術家,與許幻園、袁希濂、蔡小香和張小樓等四人交好,被時人稱作“天涯五友”。
1915 年,家道中落的許幻園不得不離開上海,去北京謀生,為送别許幻園,李叔同寫下了這首脍炙人口的經典歌曲《送别》,自《送别》被創造以後,一百多年來為國人廣為傳唱,影響深遠,而且也随着國人漂洋過海,傳到了國外。
《送别》的歌詞曰(根據豐子恺手抄版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别夢寒。
這首歌的歌詞很短,但其中蘊含的意象衆多,因而情感溫柔細膩,頗有《毛詩大序》裡所說的“哀而不傷”的要旨,或者這就是這首歌流行百年而經久不衰的原因。
傅宗洪說,李叔同的《送别》“在形式體制上卻是典型的現代歌詞結構”;而且“它嚴格遵循現代歌曲通行的三段式的音樂‘技術’模式,因此其結構所體現的是一種現代詩歌的形式美感。
按傅宗洪的說法,這首歌應該是我國最早的通俗歌曲,可是中國音樂史卻說黎錦晖的《毛毛雨》才是我國最早的通俗歌曲,原因是李叔同的《送别》不是原創,而是根據已有的曲子填詞的。
細細究來,李叔同的《送别》确實不是原創,這首歌的曲用的是美國一首歌曲的曲子,歌詞是化用日本一首歌曲的歌詞。
《送别》依照的樂曲是1851年,美國一位名叫約翰·龐德·奧特威的作曲家創作的歌曲,這首歌曲翻譯成中文,名為《夢見家和母親》,歌詞大緻為:
夢見家裡,親愛的老房子!我的童年和母親的家;
經常當我醒來的時候是甜蜜的尋找,我一直夢見家和母親;
家,親愛的家,童年時的幸福之家,當我和兄弟姐妹一起玩耍,
這是最甜蜜的歡樂時,我和母親一起漫遊山丘和峽谷時,
夢見家裡,親愛的老家,我的童年和母親的家,
······
因為這首歌旋律優美,歌詞帶有明顯的傷感色彩,很符合人們因為戰争不得不離開家鄉的感傷心理,所以在美國南北戰争時期傳遍整個美國,并且在19世紀末流傳到了日本。
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于1907年為這首《夢見家和母親》重新填寫了日語歌詞,取名叫《旅愁》,當時,這首歌很受日本人喜歡,歌詞翻譯成中文為:
西風起,秋漸深,秋容動客心。
獨自惆怅歎飄零,寒光照孤影。
憶故土,思故人,高堂念雙親。
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歸夢新。
《旅愁》發表于明治四十年(1904)山田源一郎編的《中等教育唱歌集》,詞作者犬童球溪在新瀉女子高等學校任職,深深懷念着遠在九州的故鄉親人,故而寫下了這首《旅愁》。
李叔同的《送别》樂譜最早見于1927年裘夢痕和豐子恺編的一本《中文名歌五十曲》。
仔細對比李叔同的《送别》和犬童球溪的《旅愁》,兩首歌的情調極為相似,但意境卻有明顯的高下之分。
《旅愁》表達的是一種直白淺顯的傷感之情;而《送别》意境深邃、形象生動、情緒濃重,詞曲的配合十分貼切,可謂天衣無縫,展現出一種含蓄典雅的美,可以說是我國最經典的歌詞之一。
“長亭”、 “古道”、 “芳草”、“晚風”、 “笛聲”、 “夕陽”等意象組成一個意象群。
“長亭外”的“外”, “古道邊”的“邊” “夕陽山外山”由近及遠,把離人所處的空間推向了更深處、更遠處。範仲淹的《蘇幕遮》雲: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山外山”和“更在斜陽外”一樣,雖然看不到,但“它”在,在一個廣袤的空間裡。
“長亭”、 “古道”、 “芳草”、“晚風”、 “笛聲”、 “夕陽”等意象組成的意象群,加上這個無限廣大的空間,整首歌營造出一種惆怅而纏綿的惜别之情,将無數背井離鄉的旅人和遊子帶入古道西風、柳絲依依、笛聲凄凄的深邃凄清的意境中,産生一種“黯然銷魂”的離愁,令無數國人為之癡迷。
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首《送别》被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用作主題曲,讓它更加傳唱不息。
因為李叔同的這首《送别》太過經典,引得許多名人對其進行續寫、改寫。其中,最好玩的是李叔同的弟子豐子恺。
《送别》自流行以後,被當時很多小學作為畢業歌來詠唱,借以表達對同學分别和離開母校的不舍,這種場景在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裡曾多次被提及(林海音在北京小學畢業時也唱過這首歌)。
豐子恺認為,一群朝氣蓬勃、天真無邪的小學生唱這樣傷感凄婉的歌曲不太合适,于是就決定把歌詞改得朝氣蓬勃一點,曲調不變,歌詞改成了《遊春》:
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遊春。
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都是好風景。
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
唱歌聲裡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豐子恺改編的歌詞格調雖然非常适合兒童的朝氣蓬勃、快樂無邪,但是由于歌詞内容太過淺白,與李叔同的《送别》比起來,無論是語意還是意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還沒傳唱開來就迅速消失了。
除了豐子恺之外,還有很多人試圖改寫、續寫(有人認為李叔同的《送别》歌詞太短了)過《送别》,但都趕不上《送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所以大多寂寂無名,由此可見李叔同的這首《送别》的藝術魅力。
時至今日,作為《送别》原創樂曲的《夢見家和母親》在美國已經鮮為人知了,日本的《旅愁》偶爾還會被一些念舊的日本人唱起,而李叔同的《送别》雖非原創,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送别》在中國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