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天(1), 2017/9/25,
商南->丹鳳->漢庭商洛時代華庭店,109km
早上起來依然下雨,雨勢挺大。
昨天秦都商務酒店的老闆慷慨地送了一份免費早餐。酒店的電梯極小,大概能裝下四五個人,自行車不可能放進去,我從樓梯上扛了上去。今天早餐後,再扛到樓下。
本地人上班時間挺早,我和上班的人同行一段,然後哼着張宇的“雨一直在下,氣氛不算融洽”,單騎向武關而去。
今天看到的第一塊裡程碑是K1263,前面依次是黨馬鄉、試馬鎮和清油河鎮。
清油河是丹江支流,原名柳林河,因其街外河邊有十裡柳林得名。五代後期,宋朝開國元勳鄭恩曾在此住,當時鄭恩以打油賣油為生,因他打出來的油清香明亮而遠近聞名,人們便将柳林河改名為清油河。
鄭恩在正史中沒有記載,傳說他青年時與柴榮、趙匡胤結為兄弟,鄭恩排老三。三兄弟中柴榮、趙匡胤先後當了皇帝。趙匡胤建宋朝後,鄭恩繼續追随趙匡胤,為宋朝鞠躬盡瘁,屢立戰功。
鄭恩為人樸實,趙匡胤當了皇帝後,他見了趙匡胤依舊和以前一樣叫二哥。終于有一次沖撞了趙匡胤,讓趙匡胤這個皇帝很下不來台,趙匡胤就斬了鄭恩。鄭恩死後宋朝曆代皇帝對鄭恩的後人都很優待,當地很多地名便是與鄭将軍的傳說故事有關。
吊棚大橋是座旱橋,跨在二座小山之間,今天下雨,山溝裡看到有水。
再往前一點是武關河,也是丹水支流。
武關,春秋戰國時期先為晉楚界關、後為秦楚界關,春秋名曰少習關,戰國改為武關。位于武關河北岸,與函谷關、蕭關、大散關合稱為“秦之四塞”。
關城建在峽谷間一座較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習山,南瀕險要。關城周長1.5公裡,城牆略成方形,東西各開一門,以前西門上有“三秦要塞”四字,東門有“武關”二字,内門額上有“古少習關”四字。關西地勢較為平坦,唯出關東行,沿山腰盤曲而過,崖高谷深,狹窄難行,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現城門城牆基本無存。
武關城東有四道嶺,特别是吊橋嶺高且陡峭,“上山一道,不容并騎”,為武關屏蔽,有“秦關百二”之譽,就是可以二敵百。吊橋嶺大概就是吊棚大橋那兒,還保留古秦楚分界牆一段300米,杜牧的《題武關》:“山牆谷塹依然在”,說的就是這個分界牆,隻是原來綿延數十裡,如今數百米。
武關并非建于山巅,而是面向東方的山腰處,同樣位置但面向西方的關口是藍田的峣關,在秦嶺北麓,隻是因為秦國昔日的雄威,不太引人注意。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卷五十四中說:“扼秦楚之交,據山川之險。道南陽而東方動,入藍田而關右危。武關巨防,一舉而輕重分焉。”楚懷王曾經突破武關,一直殺到藍田,卻被秦軍擊敗,從此處于守勢,隻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
一路上好多點标示武關,第一個标識牌指示要離開國道,那個可能是前往關口?
武關水(河)
再向前一點是武關村的标牌,顯然是旅遊标識,上面有商於古道的标示,古道或許在這個方位,但未必是這條路。
K1288碑的前面有一個宣傳棚,可以勉強躲雨,在此休息補血,宣傳牌上有武關簡介,寫得還行,旁邊是廉恥法制教育欄,錯别字連篇,不忍卒讀,反正這個地方一般也不會有人停留,更不會閱讀這些内容,就不會有人上心了。既然這樣,為什麼要在這兒豎塊牌子呢?
把馱包裡最後幾塊面包吞了下去,好像還是在合肥買的。對面山谷中流淌的還是武關水,水繞着一個小山包繞了一個優雅的弧線,山包上有一座仿古建築,可能是座廟宇,河對岸應該是武關村,村後的群山在雲霧中隐隐綽綽,那應該就是少習山,古武關就在那個方向。
再向前是武關隧道,過隧道,雨勢明顯減弱,前面是資峪嶺,海拔比武關隧道高,隧道也要長很多,這二個隧道裡的燈光非常明亮,路面質量也不錯。在這些隧道和那些大橋修好之前,前人隻能從山嶺翻過去,艱難可想而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