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是中國有名的火爐,高溫少雨,在《西遊記》中有師徒四人途經火焰山的場景,這著名的火焰山就來自于吐魯番,雖說不像小說中那樣,但夏季時的炎熱卻也讓人感到炙熱難耐,這時吐魯番縱橫的地下暗渠就發揮了它的作用,讓這片本應是荒漠的土地變成了綠洲。
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坎兒井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并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不像其它兩個工程那樣史書有明确的記載,關于坎兒井的起源,曆史學界卻有不同的論述,大概有三種結論。
第一種就是坎兒井起源于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據研究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坎兒井可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的亞述帝國,後來曆經戰争被占領,但雖說亞述帝國不在了,但其存留下來坎兒井卻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坎兒井通過絲綢之路一路傳到了中國新疆,證據就在于波斯語中的karez不僅與維語中karez拼寫完全相同,而且與中亞等多個國家坎兒井拼寫字母相同,這也成為了域外傳入說的依據。
第二種便是坎兒井起源于中國内地,在漢代關中地區就有了關于“井渠”的建造方法,這種方法傳入新疆後,新疆人民根據具體情況不斷加以改進完善,發展出了屬于新疆的坎兒井。
第三種便是起源于當地人民的智慧結晶,吐魯番人民在長期耕作中,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情況挖掘出适合自己井渠。
為何要在這裡建造坎兒井?
“坎兒”意味井穴,是荒漠地區一種特殊灌溉系統,為荒漠農業提供補給。水是萬物的本源,這也是發展農業必要的條件,要想在水源稀少的吐魯番地區鎖住水源,促成坎兒井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首先是水源,吐魯番雖說降水量稀少,卻有豐富的冰山融水,盆地周邊的博格達峰和喀拉烏成山組成了連綿的雪山帶,一到夏季冰雪消融,就為這片土地帶來豐富水源,又因氣候炎熱,水分難以在地表儲存便滲入地下,日積月累形成了地下暗河。
其次便是地勢,要想讓流水向地底滲入,良好的地勢非常重要,盆地地形讓它的整體弧度呈現出一個大大的坡形,斜斜的坡面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讓水流滲入地表,并向低處河流流去。另外,修建坎兒井的土質結實牢固,這裡的土壤緊緻不疏松,适合深井的挖鑿。
坎兒井是什麼樣子的?
坎兒井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個部分組成,豎井一般用于通風和挖掘,以及修理坎兒井,地勢越高豎井越長,間距越長,從空中俯瞰一個個圓形的小洞便是豎井。
暗渠與明渠相連,是坎兒井的主幹,它将水源不斷引出為明渠提供補給,同時暗渠的存在也減少了水量的蒸發。明渠是指坎兒井出水口到澇壩那一段位置,會用于灌溉農田,并将多餘水源輸送澇壩。
澇壩則相當于一個蓄水池,将多餘的水源儲存下來,周邊環境優美,水草豐富,一個小型綠洲在此形成,适合牲畜鳥獸在此栖息停留。
坎兒井現狀
在降水量稀少的幹旱地區,坎兒井無疑是居民賴以生存的源泉,它讓這塊本來寸草不生的土地變成了綠洲,這裡的居民世世代代都享受着坎兒井所帶來的饋贈。
在古時人們利用它種植菜食果蔬,發展畜牧,維持小農生活,現代的人們不再像以前那般依賴農業,人們将葡萄種植與旅遊結合起來發展旅遊業,不僅吸引遊客前來觀賞打卡,也讓吐魯番的葡萄走向全國,這一切都帶來了客觀的經濟效應,而坎兒井的價值還依舊繼續發揮着熱度。
随着生态環境不斷惡化,坎兒井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幹涸斷流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上世紀60年代,新疆地區坎兒井的數量多達1700條,可如今僅僅隻有一百多條,無論是地下水位還是水流量都在逐年減少。
耕地數量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機井在不斷抽取地下水源,水庫的修建更是雪上加霜,這些都給坎兒井的生存帶來了危機。如果這些情況不加以改善,終有一天它會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之中。
人們在漫長的探索之中創造了坎兒井,在過往,它有着輝煌的曆史,它灌溉了無數土地,也孕育了美麗的綠洲,那條名叫吐爾的坎兒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依舊在發揮着它的餘熱,環境惡化需要我們去改善,對于坎兒井也需要有更的多人去保護。
#謠零零計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