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的著名橋段,也是謀略愛好者們茶餘飯後讨論的重要話題。而部分刻闆的學者,以正史中沒有詳細記載而否定“草船借箭”的可行性,認為其是羅貫中主觀臆想的計謀,沒有實用價值,這種論斷無疑是膚淺的。為什麼筆者這麼講?因為曆史上确實有人能将“草船借箭”之計活學活用,并且戰果巨大。如若不信,咱們一起細讀下面的案例。
【案例剖析】本案例中,張巡對“草船借箭”之計的運用可謂是青出于藍,不但像諸葛亮一樣成功薅取了對手的戰略資源,還順帶反戈一擊,将對手的防線擊破。那麼張巡為什麼能夠将這個計謀運用得如此出神入化呢?筆者反複思考,認為他主要抓住了以下三個關鍵點。
1.照貓畫虎,套用模闆
雖然唐朝的張巡不可能讀過《三國演義》,但可能聽說過關于三國的傳說和逸事應該還是爛熟于胸的。由于自己抵禦安祿山叛軍攻城多日,城中箭矢已經消耗殆盡,面對這種艱難的局面,他突然想起“草船借箭”的案例,決定“照貓畫虎”将這個傳說中的妙計付諸實踐。與諸葛亮的設計一樣,張巡同樣以“草人”作為吸收敵方箭矢的容器,但由于敵我雙方的接戰距離遠小于前者,于是他獨具匠心地給草人“被以黑衣”,以增強其掩飾效果。果不其然,千餘草人夜缒而出,引得安史叛軍火力全開,很快收集其了數十萬隻箭矢。
2.虛則實之,兵行險招
在取得“滿載而歸”的重大戰果之後,張巡并沒有就此滿足,而是舉一反三地給“草船借箭”譜寫續章。怎麼續寫才能超越諸葛孔明的高度,而不弄巧成拙呢?《孫子兵法》講:“兵以詐立,虛則實之。”張巡決定“兵行險着”,再次做出“草船借箭”的動作,隻不過這次是夜缒而出的不是“草人”,而是勇猛過人的“死士”。平心而論,這一計策雖然冒險,但卻是抓住了人性認知的“漏洞”。
3.攻其無備,以少勝多
以少勝多的戰鬥在什麼情況下可能取勝?《孫子兵法》裡面其實說得還是比較明白的,那就是“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張巡之所以再次上演“草船借箭”,那就是賭的是對方會因為嘲笑他“故技重施”而出現短暫的“防備松懈”狀态。于是,他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時機,指揮五百名死士反戈一擊,集中力量攻打安史叛軍的中軍大營,破壞對方的指揮系統,最終引發敵軍陣線的全面崩潰。
嶽飛曾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隻有一心一意地去研究現實問題,才可能在殚精竭慮之後出現“靈光一閃”,想出出人意料的“奇謀妙計”。
高手!教科書式地演繹了馭人之術的六大絕技,難怪他能夠笑到最後
(歡迎想系統學習兵法的朋友搜索并關注今日頭條号:“謀略與兵法”,歡迎大家私信留言。不懂謀略與兵法,怎能從容應對日益激烈的競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