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一般在什麼地方過冬?央廣網北京12月30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鍊接》報道,從張掖高台黑河、德令哈托素湖到蘇州太湖、廣州南沙,近段時間以來,随着寒意漸盛,各地濕地保護區都傳來了候鳥飛越或飛抵的消息在這個寒潮頻襲的冬天,候鳥越冬将受到哪些影響?它們遷徙都途經何地?人類可以為此提供怎樣的保障?,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候鳥一般在什麼地方過冬?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央廣網北京12月30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鍊接》報道,從張掖高台黑河、德令哈托素湖到蘇州太湖、廣州南沙,近段時間以來,随着寒意漸盛,各地濕地保護區都傳來了候鳥飛越或飛抵的消息。在這個寒潮頻襲的冬天,候鳥越冬将受到哪些影響?它們遷徙都途經何地?人類可以為此提供怎樣的保障?
如何區分夏候鳥和冬候鳥?體型越大,就能飛得越高越遠?
夏候鳥和冬候鳥是由具體的所在地區決定的,某種候鳥夏天在某地待着,它就是該地的夏候鳥,例如北京的夏候鳥有家燕、杜鵑,冬候鳥有綠頭鴨、斑嘴鴨。北京的冬候鳥在越冬後會飛往更北的地方。
一些小型鳥也具有強大的飛行能力。例如北京人稱呼的“樓燕”,即普通雨燕,能從北京一直往西,跨過山西、陝西,出境後途經中亞中東,一直抵達南非,除了在北京繁殖以外幾乎一直在天空飛行。與海鷗體型相仿的北極燕鷗更是可以一路飛抵南極。
不僅飛得遠,有些鳥還能飛很高,甚至高達上萬米。例如,世界上最小的鶴——蓑羽鶴,在海拔幾十米的印度越冬後,需要返回蒙古和西伯利亞,飛行中随氣流擡升能飛至1萬米的高空上,避免對流層擾流對飛行的幹擾。斑頭雁、赤麻鴨也是類似的情形。
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博士,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張勁碩介紹,飛行高度太高,則難以利用大氣環流節省體力,飛行高度太低,則面臨天敵捕食的風險。候鳥世世代代遷徙,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飛行路線和高度,以及獨特的飛行策略。
今冬寒潮頻頻來襲,突變的天氣将對候鳥遷徙造成怎樣的影響?
天氣突變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對鳥類遷徙的影響早已成為動物學研究的熱點研究方向。氣候變化影響着候鳥遷徙與抵達時間的選擇,有時過早抵達,候鳥将面臨食物短缺的危險,這關乎整個種群的存亡。
今年12月初,兩隻丹頂鶴飛來北京延慶,此前北京已經十幾年未記錄到丹頂鶴的出現。但背後原因仍無從确定,可能是氣候異常變化,也可能是丹頂鶴離群迷路。張勁碩指出,全球氣候變化是一個特别大尺度的生态學問題,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長期的科研積累,數十年的數據積累仍不足以進行定論。
人類可以為候鳥遷徙提供哪些幫助?攝影愛好者拍攝候鳥需要注意什麼?
人類不必過多幹擾候鳥遷徙。早在人類出現前的第四紀冰川,甚至更早的冰川期,鳥類就開始了遷徙活動。因此不必刻意為了保護鳥類去做具體的事情。
但鳥類栖息地的保護仍十分重要。無論是鳥類遷徙的兩端,還是中途補充能量的地方,一旦被人為破壞開辟成人類的建築區,候鳥的遷徙就可能面臨極大的傷害。
此外,人類可以為遭遇氣候突變的候鳥提供食物。例如今年南方降溫下雪,幹擾了候鳥正常越冬,人類就可以“雪中送炭”,添給飼料。尤其對于瀕危的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而言,類似的人為舉措可能至關重要。
攝影愛好者拍攝鳥類的最大原則就是不要去幹擾任何鳥類。有的攝影愛好者為了拍到優秀的照片,例如一群天鵝起飛的壯美畫面,就去驚吓它們,類似的舉動非常惡劣,嚴重幹擾了野生動物的正常生活。在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後,這種行為涉嫌違法。“誘拍”是另一種惡劣的攝影方式,即用食物等東西引誘鳥類,這也對候鳥有較大的影響。
張勁碩表示,倡導大家進行生态攝影,不對任何野生動物進行幹擾和影響。有的攝影師将自身掩蔽起來,為了拍到驚豔的畫面,不惜等待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這才是敬業的、專業的攝影師。
監制:梁悅
記者:富赜 鶴佳
編輯:劉飛 楊冉 潘雨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