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像寺在五台山懷鎮西南0.5千米處,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薩而得名。它創建于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後毀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曆年間(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記。
明代天啟六年(1626),在寺後西北角清淨處修建了一間客堂,後來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為清世祖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媽。
相傳清廷為籠絡具有勢力的漢族大官,便将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龍。後來,吳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将吳應龍及其子吳世霖絞死;三公主不能另嫁他人,隻好來五台山殊像寺。
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聖祖為殊像寺的文殊騎狻猊像題匾:“瑞相天然”。是,殊像寺一躍而成了五台山的五大禅處之一和十大青廟之一。那時,寺内有個因失戀而來這裡削發為僧的年輕人,他精通内典,常與三公主在“善靜室”研讨經文,引起流言。
在京城的康熙聽見後,以為有損皇族聲譽,于是派人火燒殊像寺,試圖将三公主與年輕和尚燒死。大火燒了三天,全寺片瓦無存,惟獨三公主與年輕和尚“坐靜”的善靜室無恙。康熙認為這是文殊菩薩證明他們之間沒有戀情,于是下旨撥巨款重建殊像寺。
重建後,有人提議把它改名“清白寺”或“無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純潔。但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殊像寺”即意味着有文殊菩薩的真像,所以重建後仍叫“殊像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