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王峻
視頻剪輯 王峻
攝影:極目新聞記者 鄒斌
當朝陽的第一縷光在湖面閃耀,沉湖灘塗上頓時熱鬧起來,候鳥們的盛會開始了:它們或成群翺翔藍天裡,或悠閑踱步水波中,或翩跹穿行蘆葦間……
近日,大批南遷候鳥飛抵長江流域越冬。武漢市蔡甸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迎來了近3萬多隻先期抵達的越冬候鳥,接下來,還将有數萬萬候鳥抵達這裡,開啟它們一年一度的“度假”之旅。豐富的資源、日益向好的生态環境是吸引近10萬隻候鳥來這裡遷徙和停歇的重要因素。
沉湖濕地保護區
近10萬隻候鳥用翅膀為生态環境“點贊”
一群灰雁撲騰着翅膀掠過水面,飛向空中,在它們身後,成群結隊的鳥兒展翅翺翔、鵝嘶雁叫,一時間萬鳥蔽空,滿眼都是候鳥身影。
每年10月至12月,各類候鳥陸續抵達沉湖,次年2月至3月陸續離開。近年來,沉湖濕地的冬候鳥數量穩定增長,2020年1月為6萬隻、2021年1月為7.72萬隻,2022年1月達到了8.5萬隻。
候鳥的增加,與濕地實施“退養還湖”密不可分。
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位于蔡甸區西南部,處于長江、漢水交彙的三角洲地帶,總面積17.4萬畝,其中核心區8.8萬畝、緩沖區1.9萬畝、實驗區6.7萬畝,是地球上同一緯度湖泊群中唯一一處典型淡水湖泊和沼澤濕地,也是武漢這種特大城市中罕有的一處大面積天然濕地。
2013年10月,沉湖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為修複濕地生态系統、保護生态多樣性、恢複自然濕地,2017年起,沉湖濕地開始全面禁止圍網養殖,将保護區内的“三網(圍網、攔網、網箱)”全部拆除;2019年蔡甸區加快推進沉湖濕地“退養還湖”工作,全面取締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内曆史遺留的生産經營活動,廢止承包合同、拆除生産生活設施、挖開堤埂豁口,濕地生态得到有效恢複,為越冬的候鳥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充足的食源。
候鳥湖中覓食
生态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吸引着越來越多候鳥越冬。
最新數據統計,據了解,沉湖濕地有動物資源561種,其中鳥類277種。近年來,當地持續加強保護管理和生态修複,濕地生态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主要保護對象鳥類數量穩步增長,如東方白鹳、卷羽鹈鹕、青頭潛鴨等珍稀鳥類頻頻現身。
而在2005年,首次記錄時,隻有153種。鳥的種類越多,說明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就越豐富,也是濕地生态環境向好的體現。
日前,監測顯示,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鳥類卷羽鹈鹕在内,目前已有約3萬隻冬候鳥“先遣隊”飛臨沉湖濕地越冬。
“有吃、有喝、安全是鳥類在遷徙過程中選擇一個地區補給和休息的基礎條件,這些條件不具備,它們是不會來的。”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馮江認為,多樣的生境、豐富的食物、良好的生态,是吸引鳥兒來到這裡的重要原因。“水裡的魚蝦,灘塗裡的底栖動物,草地上的植物莖葉、種子都為鳥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為綠色停留,濕地再迎“國寶”來栖
鳥類生存栖息環境越來越好,選擇在沉湖濕地栖息,享受這裡的良好生态環境,甚至有些種群幹脆選擇留在這裡安營紮寨。
2020年5月,有志願者在沉湖濕地觀察到了大濱鹬。這個和熊貓一個級别的全球瀕危物種,對水質環境要求很高,不吃受污染的食物。
“鳥中大熊貓”的到來,是對沉湖濕地生态的最大的認可。截至目前,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有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14種,如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大鸨、白鶴、黑鹳、東方白鹳、金雕等;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5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種。
候鳥空中飛舞
最近數年,沉湖濕地的猛禽數量明顯增多,出現的猛禽有十幾種,湖北省内罕見的4種雕類猛禽烏雕、白尾海雕、白腹隼雕和蛇雕,均在沉湖濕地現身。
日前,武漢市觀鳥協會在沉湖濕地監測鳥類時,發現空中出現了鵲鹞、白尾鹞、白腹鹞、日本松雀鷹、普通鵟、紅腳隼等多種猛禽。專家認為,猛禽增多,恰恰說明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同時,這些食物鍊頂端的鳥類的增多,也表明這處濕地的生态鍊在日益完善。
沉湖國際重要濕地相關負責人介紹,9月底以來,成功抵達沉湖國際重要濕地的遷徙水鳥中,有3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不常在武漢出現的“迷鳥”大紅鹳連續兩年打卡沉湖濕地。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