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力(F)
1、定義: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個力的産生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且同時存在。
(2)單獨一個物體不能産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發生在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發生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
2、 判斷力的存在可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判斷。
力的作用效果有兩個:
(1)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态。(運動狀态的改變是指物體的快慢和運動方向發生改變)。
舉例:用力推小車,小車由靜止變為運動;守門員接住飛來的足球。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舉例:用力壓彈簧,彈簧變形;用力拉弓弓變形。
3、力的單位:牛頓(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稱為力的三要素。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畫力的示意圖。在受力物體上沿着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表示力的大小,這種圖示法叫力的示意圖。
(5) 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注意事項:
A、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過它的 測量範圍。(否則會損壞測力計)
B、使用前指針要 校零 ;如果不能調節歸零,應該在讀數後減去起始末測量力時的示數,才得到被測力的大小。
C、測量前,沿彈簧的軸線方向輕輕來回拉動挂鈎幾次,放手後觀察指針是否能回到原來指針的位置,以檢查指針、彈簧和外殼之間是否有過大的摩擦;
D、被測力的方向要與彈簧的軸線的方向一緻,以免挂鈎杆與外殼之間産生過大的摩擦;
E、指針穩定後再讀數,視線要與刻度線 垂直 。
7.3重力 (G)
1産生原因:由于地球與物體間存在吸引力。
2定義:由于 地球吸引 而使物體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① 又叫重量(物重) ②物體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
③計算公式:G=mg 其中g= 9.8N/kg ,
物理意義:質量為1千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牛頓。
④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地理位置有關,即質量越大,物體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體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兩極,物體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體: 地球 5 重力方向: 豎直向下 ,
應用:重垂線
①原理:是利用 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性質制成的。
②作用:檢查牆壁是否豎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點:重心(質地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
7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在受力物體上畫力的示意圖時,常常把力的作用點畫在重心上。同一物體同時受到幾個力時,作用點也都畫在重心上。
最近因為家裡有事又要忙着備課實在太忙了,這不馬上又要期末考了,這幾天我會将上課時整理的知識點分享給大家,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點個贊,等整理完了會将電子版免費分享給大家,謝謝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